全國人大代表張國忠:建議設立三峽庫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基金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表示,目前,根據財政部文件《關於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6號)要求,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徵收至2025年12月31日,統籌用於南水北調工程和三峽後續工作等。因此,至2025年末三峽庫區可能無後續資金扶持,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重大挑戰。
爲此他建議,國家延續三峽後續相關政策,從2026年1月1日起繼續徵收國家重大水利建設基金,並設立三峽庫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基金,重點支持三峽庫區發展。
據張國忠介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建設及三峽後續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全方位提升。
三峽工程有四大功能,包括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利用,但三峽庫區發展卻受到一定製約。在防洪方面,每年因防洪需要消落水位約30米,造成庫岸巖體結構劣化軟化,增加了滑坡涌浪複合型災害風險。在發電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電荒”問題。例如,重慶是西南地區唯一的能源淨輸入省市,每年外購電佔全市用電量的30%左右,企業電力成本費用遠高於周邊省市。在航運方面,三峽樞紐連續14年超負荷運轉,船舶平均待閘時間達12天左右,“堵船”現象長期存在。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庫區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有限,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例如,移民遷建過程中,庫區區縣關停並轉1397家工礦企業,放棄了大量工業項目,第二產業比重逐年下降,8個重點區縣(萬州、開州、涪陵、雲陽、奉節、巫山、忠縣、豐都)人均GDP僅爲全國的2/3左右。例如,長江水道是豐都縣發展的最大優勢,因地方財力有限、全國統一大市場下招商引資困難等因素,深水良港建設滯後,未能發揮好水資源優勢。同時,三峽移民依靠自身條件實現長久安穩致富存在很大困難,131萬初代移民還有111萬,其中94萬生活在庫區,2024年中央領導批示三峽移民典型信訪件59個、外遷移民問題佔83%。總體來看,三峽庫區發展落後於周邊其他地區。
(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譚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