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國忠:建議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中國五大傳統節日中,有四個已成爲法定節假日,只有元宵節例外。”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提出了《關於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建議》。他認爲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對於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增進民族文化認同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張國忠表示,2024年,春節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爲其他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借鑑。元宵節作爲我國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聯繫海內外華僑華人的血脈紐帶。近年來,隨着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日益增強,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戰略的持續深化,對於優化節假日安排、適當增加法定節假日等呼聲不斷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
他指出,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需要。元宵節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相關的慶祝活動。漢文帝時,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元宵節,與民同樂。司馬遷在創建《太初曆》時,也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元宵節之所以成爲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因爲其處在春節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着團圓和美滿,更因爲它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在這一天,人們張燈結綵,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佳節。此外,還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民俗活動,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是增強文化認同感、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早在2008年,元宵節就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不是法定節假日,沒有基於文化傳承的形式堅守,沒有基於內涵敬畏的儀式敬重,其傳統節日內涵在現代延續和繼承過程中逐漸消失殆盡,缺少傳承發展動力。而元宵節在我國人民乃至全體華人心目中的地位又極爲重要,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傳統意義上,中國的年節從臘八到正月十五,或者從小年(臘月廿三或廿四)到正月十五,一般過完元宵纔算過完年。將元宵節列爲法定節假日,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參與元宵節的慶祝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實舉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前隨着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通過慶祝元宵節,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和認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同時元宵節還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和經濟拉動作用,可以激發人們的消費熱情,促進文化、旅遊、餐飲、住宿、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開展相關慶祝活動也可以增強廣大羣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爲此,建議將其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進一步豐富內涵,傳承保護好元宵節。一是通過學校、社區、互聯網+等渠道,普及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慶祝方式,讓更多人瞭解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在保留傳統慶祝方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和文化元素,創新慶祝形式,打造燈會、廟會、祈福活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慶祝活動,提升節日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三是加大對元宵節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元宵節文化與旅遊、餐飲、手工藝等產業融合發展,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元宵節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豐富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四是通過文化交流項目、國際旅遊合作等方式,推動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走出去。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平臺,通過製作專題紀錄片、開設線上展覽等方式,向全球展示元宵節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進一步擴大元宵節文化的國際傳播。
(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譚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