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不動產和股權信託登記試點在京落地
來源:經濟參考報
全國不動產和股權信託登記試點在京落地
信託財產登記制度迎突破 資產盤活邁出重要一步
繼不動產信託登記試點落地之後,北京再次對股權信託登記開閘。近日,中信信託成功在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完成了“中信信託-東方園林破產重整專項服務信託”的股權信託財產登記,標誌着全國首例股權信託財產登記正式落地。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北京不動產和股權信託登記試點雙雙啓動,是進一步盤活我國信託資產邁出的重要一步。相關文件的出臺有利於促進以家族信託爲代表的財富管理服務信託的發展,推動信託行業迴歸本源。
首單股權信託財產登記落地
中信信託表示,在接到監管機構通知後,中信信託迅速部署推進,將“中信信託·東方園林破產重整專項服務信託”作爲首個試點項目。在多方支持下,僅用2天便完成了本次登記工作,將所持股權在標的公司營業執照上明確標註爲信託財產。
在業內專家看來,股權信託財產登記的成功落地,切實解決了行業痛點,強化了信託財產的獨立性,爲信託公司開展股權信託業務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和堅實的制度保障。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標誌着股權信託登記政策從“制度設計”邁向了“實踐落地”,也爲我國信託財產登記制度的完善和信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謂股權信託,是指委託人依法將其股權轉移給信託機構或者委託信託機構出資入股,由信託機構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以受託人名義對該股權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的信託業務。股權信託財產登記,是指委託人將其合法持有的股權轉移給信託機構或者委託信託機構出資入股,依法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股東變更登記或公司設立登記並對信託財產權利進行公示的行爲。
事實上,爲響應國務院《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以下簡稱“北京金融監管局”)與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於4月10日聯合下發《關於做好股權信託財產登記工作的通知(試行)》(以下簡稱《通知》),中國信託登記有限公司也於4月14日發佈了辦理股權信託財產登記證明文件的配套通知。
根據《通知》,股權信託財產登記的辦理流程分爲三步:一是辦理信託產品預登記;二是簽訂信託文件;三是辦理股權變更或設立登記。記者獲悉,北京金融監管局指導北京轄內信託公司進行股權信託財產登記,市場監管部門在經營主體營業執照上予以標註。《通知》自印發之日起試行一年。
有業內專家分析《通知》指出,新規的亮點是在工商登記文件中明確標註“信託公司持有”。這不僅解決了信託財產登記的難題,形成公示效力,也規避了信託公司的聲譽風險。此外,股權信託登記試點有望激活高淨值人羣資產配置需求。通過信託架構管理股權,既保障財產獨立安全,又能實現稅務規劃與代際傳承。
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已完成首單
2024年12月,北京金融監管局會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印發《關於做好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工作的通知(試行)》,在全國率先打通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路徑。
2025年4月2日,北京轄內國投泰康信託和外貿信託分別在通州區和昌平區的不動產登記中心完成了首次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實現了“零突破”。具體來看,國投泰康信託爲北京市一位老人及其自閉症子女設立了不動產信託,幫助老人實現“生前養老照護”與“身後守護子女”的目標,促進信託成爲親情與責任的載體;外貿信託則爲北京市一位中年市民專業化定製不動產信託,將物流倉儲設施登記爲信託財產,並根據其意願將信託收入的50%定向用於慈善捐贈,構建了新時代“不動產+慈善+養老+傳承”四位一體的信託服務模式。
“通州區及昌平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同時完成‘雙首單’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項目。這一創新實踐標誌着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工作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北京金融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朱衍生在4月8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北京金融監管局加大力度促進實踐案例落地,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合力解決問題。同時,鼓勵轄內信託公司先行先試,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加緊推動首單案例落地。
北京市通州區區長助理、政府特聘專家林巍表示,試點案例以受益人是自閉症患者的特殊需要信託的方式在通州區落地,不僅標誌着通州區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且表明不動產信託是“普惠型財富管理載體”。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昌平分局局長賈欣認爲,此次案例的成功落地,不僅盤活了存量資產,更實現了養老規劃、慈善捐贈、資產增值管理等多重目標。
信託財產登記制度日趨完善
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信託資產規模餘額爲27萬億元,信託行業已成爲我國重要的金融子行業之一,但目前信託業尚未建立完善的信託登記制度,這既不利於規範信託產品的信息披露,也不利於信託財產權屬關係的認定和信託產品的市場化流轉。不過,近年來,有關部門大力推動信託財產登記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2023年底,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的批覆,原則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其中金融服務領域提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不動產、股權等作爲信託財產的信託財產登記機制。這爲股權、房產及其他不動產納入信託計劃提供了有利政策支持。
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金融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 推動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健全信託財產登記制度,推動非資金信託財產登記落地。
在業內專家看來,信託財產登記作爲我國民商事登記制度的重要補充,是發揮信託靈活性和功能優勢,保障信託財產獨立性的重要制度安排。現行《信託法》雖確立了信託財產獨立性原則,但缺乏配套登記機制,致使信託財產權屬模糊、風險隔離效力存疑。北京不動產和股權信託登記試點雙雙落地,是進一步盤活我國20餘萬億元信託資產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動產信託在現實中落地存在三個‘攔路虎’,分別是信託登記制度缺乏操作規則、信託稅收問題、信託財產過戶問題,且這幾個問題相互聯動。”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周小明說。
在受訪的專家們看來,雖然我國信託財產登記制度業已落地,但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仍面臨挑戰。目前,《通知》的適用範圍僅限於北京市轄內登記的有限責任公司。地域限制尚可接受,但採用有限公司形式作爲持股平臺,特別是由信託持有有限公司的控股權,將引起信託公司風險偏好、合規風控、決策管理等方面的重大變化,信託公司需調整傳統架構設計。另外,如何合理解決股權信託過程中的稅收負擔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建議從立法層面完善信託財產登記制度,明確信託登記的具體操作規則、程序和要求,使其與現行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有效銜接。同時,修訂信託法和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爲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提供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針對信託財產登記環節的重複徵稅問題,建議出臺專門的信託稅收政策,明確信託財產在設立、存續和終止階段的稅收處理規則,避免重複徵稅。”中信信託風險管理部周萍博士表示。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