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農先鋒丨鄧興旺:從耶魯講臺到濰坊農田
強農先鋒丨鄧興旺:從耶魯講臺到濰坊農田
編者按農業興,百業旺;農民富,濰坊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徵程上,濰坊作爲農業大市,始終勇立潮頭、敢爲人先,不斷書寫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魯網濰坊聯合濰坊市農業農村局進行“強農先鋒”專題採訪,聚焦奮鬥在鄉村振興一線的模範人物、先進典型和標杆案例,傳播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以先鋒爲鏡,向榜樣看齊,匯聚農業強市的澎湃動能,爲推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凝聚力量。
魯網8月26日訊(記者 王玉龍 魏雪)2025年8月18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對外開放日暨成果展示會在濰坊峽山區舉行,全面展現研究院在平臺建設、基礎研究、種質創新、院地共建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自2017年8月1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簽署共建協議以來,研究院一步一個腳印,已發展成爲擁有近900名科研員、44個獨立課題組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活動現場,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主任鄧興旺回顧了研究院建設發展歷程,展望了未來方向,有關領導、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對研究院給予高度評價。
不到16歲上北大,不到23歲碩士畢業,36歲成爲耶魯大學終身教授,41歲獲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最高獎“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51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這位從湖南鄉村走出的科學家,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選擇回到祖國,落地山東濰坊峽山湖畔,投身於一場關乎中國農業未來的“種業長征”。
初心不忘:從湖南鄉村到國際學界
鄧興旺1962年10月出生於湖南沅陵山區的一個農民家庭。1978年,恢復高考第二年,憑藉老師的鼓勵——“填就填最好的,填北大!反正年紀小,考不上還可以再考”,他被北京大學生物學系錄取。入學兩年後,分配到植物生理生化專業。這段偶然的專業分配,決定了他此後幾十年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軌跡。
1985年北大碩士畢業之後,鄧興旺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畢業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元旦,進入常春藤盟校耶魯大學任教;1995年榮獲美國總統克林頓頒發的“美國總統青年學者獎”;1998年,因爲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年僅36歲的他被耶魯大學聘爲終身教授;2003年,41歲的鄧興旺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最高獎“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成爲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常春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祖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2015年獲得《自然》雜誌傑出導師獎。
在美工作期間,鄧興旺始終心繫祖國。1998年,正值高考後的第20年,他開始組織舉辦一年一次的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暑期免費講習班。
2001年,他促成成立了“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爲國內植物學的基礎研究儲備了大量人才。
2014年7月1日,鄧興旺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全職回北大工作。他懷着對農業的情懷,開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如果說我的前半生是在爲科研、爲世界的科學界做事,我希望,我的後半生能夠爲生我養我的故土、爲中國的農民做點事情。”這是鄧興旺回國的初心,也是他破解中國農業“卡脖子”難題的使命宣言。
建設平臺:打造世界一流農業創新高地
2017年,北京大學與山東省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後來鄧興旺擔任院長。 2021年7月10日,研究院正式入駐山東濰坊峽山新建成的園區。山東省政府高度重視,入駐新園區當天,委託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組建“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
研究院地處濰坊峽山,是一個靠山面水的科研園區。這裡設施設備國際一流,除研發大樓外,配備了培訓中心、公寓、蔬菜大棚、露天基地、智能溫室、生長室、冷凍電鏡、質譜、超算中心等先進設施。
研究院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山東省重大需求爲導向,聚焦現代農業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關鍵技術,不斷完善“人才支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初步構建起“核心團隊水準國際領先、科研環境品質世界一流”的發展格局。
目前,研究院已組建7大公共科研服務平臺,建成7.1萬平方米研發及配套設施、2萬平方米鳳棲研發中心、1200餘畝試驗基地、5000平方米智能溫室、64間人工氣候室、16間組培室,配備冷凍電鏡、全套質譜分析系統、共聚焦顯微鏡等先進儀器設備5000餘臺(套)。集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層次人才近900名,研究院課題組負責人國際化程度高達70%,其中院士2人、國家級人才16人、博士200餘人,碩士400餘人,組建獨立課題組44個,在小麥、玉米、西瓜、番茄等作物育種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傾心爲地方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
鄧興旺說,作爲北京大學在京外設立的首個高端農業類研究院,其定位是按照“理論學習在北大、科學研究在濰坊”的模式,致力於研究破解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培養世界一流的農業科研專家隊伍。如今,這一願景正在逐步實現——研究院已初步構建起“核心團隊水準國際領先、科研環境品質世界一流”的發展格局,成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策源地。
情繫三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羣衆眼裡,他是堂堂的大院士。但在研究工作中,他想的事都緊貼着中國農民的心窩,他研究的技術,都是中國農民眼前急需解決的難題。他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做田野的“守望者”。
早在回國前,鄧興旺就針對第一代與第二代雜交水稻研究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攻克研究,於2008年向袁隆平院士進行了彙報,並啓動相關課題。
第一次研究,鄧興旺及其團隊就取得了非常明確的結果,證明了其選擇路線的可行性。這一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整個育種的過程,育種變得更加具有可控性,學生們可以像類似編程一樣,進行精準控制和操作。對此,袁隆平院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親自將其作爲雜交水稻第三代育種技術。
2017年9月,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通過“身份驗證”,成爲目前最爲理想的雜種優勢利用方式。第三代雜交小麥育種技術在研究院基本完成,期待培育出雜交小麥新品種。
鄧興旺院士的另一項研究是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一體化除草模式,爲國家“穩糧增豆”的重大戰略做出新貢獻。
中國大豆進口量常年維持在1億噸左右,佔糧食進口依存度高達85%以上,佔每年進口糧食總量的80%左右。大豆玉米爲同季節播種作物,存在爭地矛盾,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保證玉米產量基本不減,提高大豆產能的戰略性措施,對於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鄧興旺帶領團隊創建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潔田一體化除草模式,該模式能有效解決玉米大豆間作雜草防治的世界性難題,大幅降低了作物種植成本,實現作物“穩主糧、擴大豆”戰略目標,2022-2023年度,該模式在黃淮海等地區試驗及推廣應用30萬畝,培育出的適用於間作種植體系的4個玉米新品系已申請國家級品種審定。
從研究院來看,在鄧興旺的組織下,陳時盛、鄧雲、馮鈴洋、張魯剛、楊長憲、於佳琳、葉文秀等一大批專家也分別在各自領域取得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最新進展。
比如小麥育種技術領域,研究院實現了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小麥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並獲授權專利9項。這項技術有望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爲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在瓜果蔬菜育種方面,科研人員繪製了世界首個無缺口西瓜參考基因組和泛基因組,構建了世界首個飽和西瓜突變體庫,研發了多種新品西瓜。
在番茄育種方面,“北柿1號”口感番茄品種在2025中國種子大會上獲得“好吃番茄”金獎,被專家總結爲“九分甜一分酸”的獨特風味。峽山區岞山街道大唐採摘園試種這一品種後,每公斤售價高達32元,市場反響熱烈。
葡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院葡萄種質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發佈了首個葡萄端粒完整T2T單倍型基因組和葡萄屬超級泛基因組,詳細解析了葡萄氣孔免疫病害機理,鑑定到多個葡萄霜黴病抗性及水分利用調控關鍵基因。培育的抗霜黴病新品種及釀酒葡萄、鮮食葡萄,已實現產業化應用。
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於研究院構建的七大公共科研服務平臺和44個獨立課題組的高效協作。研究院聚焦“人才支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體系。更爲重要的是,研究院的人才及成果大大助力了當地農業發展,不斷改善着區域農業生態。
作爲研究院所在地的濰坊峽山區,充分依託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科研人才優勢,成立“院地共建·人才興村”鄉村發展聯盟,32個農村社區與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課題組精準結對,邀請專家提供技術支持170餘項,幫助農戶減少生產成本約15%,共建育種基地700餘畝,28個社區試種新型研發品種3.2萬株,預計畝均帶動增收2000餘元。北大現代農業研究院的創新基因,爲峽山區加快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同建”,着力開拓庫區鄉村振興全新路徑注入了強勁動能。
“如果說我的前半生是在爲科研、爲世界的生物學領域努力;那後半生,就是紮根於生我養我的祖國,爲中國農民能夠生活得更好而努力。”鄧興旺說。
在鄧興旺看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讓農民生活得更好,他希望未來的北大現代農研院能夠吸引更多優秀青年重視“三農”問題,“爲父老鄉親做點事情。”
“我如今的願望,就是將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業科技硅谷,同時助力全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未來,通過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經營科學化,一個農戶用10畝地一年能純掙20萬元或更多,那農民就可以揚眉吐氣了……那時候,我的心願就可以達成了!”
峽山湖,水天相接,浩渺無垠,一羣水鳥飛起飛落。鄧興旺經常站在窗前凝視着湖畔的試驗基地。那裡,各種新型作物品種正在茁壯成長,承載着他對中國農業未來的無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