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昌邑:農技專家授技術 農民增收底氣足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8日訊 驕陽似火,蟲噪蟬鳴,夏玉米大部分進入開花吐絲期,正是秋糧田間管理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8月15日,一場以“傳授增產技術,奪取秋糧豐收”爲主題的“田間課堂”在昌邑市的玉米大田火熱開講。市、縣、鎮三級農技專家齊聚田間地頭,爲種糧大戶們現場教學、解疑答惑,實用增產技術在這裡轉變爲農民的應用技能,沃野平疇一片豐收好圖景。
在飲馬鎮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萬畝引領片大田裡,玉米雄穗已然開花散粉,雌穗吐絲芬芳同步,植株茁壯,羣體整齊,濰坊市農技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袁永勝一邊觀察玉米長勢,一邊講解着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玉米密植一定要根據品種、結合耕地地力以及水肥等條件科學合理進行,一般畝播種密度5000-6000株左右,咱現在所在的地塊初步測算已經達到了5600株,由於鋪設了水肥一體化滴灌帶,植株的水肥供應充足,前期又進行了化控,增強了抗倒伏能力,後期要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畝產850公斤沒問題。”種糧大戶周明良今年種植了800畝玉米,他對寬窄行一直心存疑問,“玉米寬窄行怎樣設置纔是最合理的?”他及時拋出自己的問題。“經過試驗,窄行大約40釐米寬,寬行控制在80釐米寬,將滴灌帶鋪在窄行,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較高,玉米株距控制在18-20釐米是較合理的。”“精準密植調控也要與耐密品種、高性能播種機、水肥一體化、適時化控、一噴多促等其他技術集成使用,才能搭好高產的架子,創出高產量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袁永勝耐心給大家解釋着。
北孟鎮東官莊村種糧大戶王位平在全市大豆玉米複合帶狀種植綜合效益競賽中連續3年取得第一名,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土專家”,今年他的複合種植面積達到150畝。昌邑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楊曉燕、於金山與其他種糧農民一起聽取了他的經驗介紹:“複合種植選取適宜的品種非常關鍵,我今年種植的玉米品種是農大778,株型緊湊、適宜密植;大豆品種是齊黃34,耐蔭抗倒、有限結莢,都是高產品種;玉米、大豆同時採用了寬窄行滴灌溉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玉米、大豆種植密度分別達到4500株、7100株,與村裡純玉米、大豆種植地塊相差不大,基本實現玉米產量不減、多收一季豆的目標。”“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適應規模化種植的實用技術,我一共種了500多畝地,以前澆水施肥都僱傭人工,花費大;用了這項技術後,加上化肥,合上電閘,打開閥門,定好時間就完成了,省事省工不說,增產效果明顯,能增產20%以上,現在我的地全部都上了滴灌,同時也給周邊農戶做了示範,現在我們鎮的種糧大戶基本都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王位平介紹起自己的種植經驗來滔滔不絕。“我市在青阜農業綜合體建立了200畝不同模式不同品種的複合種植試驗田,在柳疃鎮、飲馬鎮、北孟鎮分別建立了不同種植模式的示範樣板田,對不同模式、不同品種的玉米、大豆的綜合產出效益進行對比,以選取最佳的種植品種和模式。今年採取4:4(4行大豆,4行玉米)、6:4(6行大豆、4行玉米)、4:2 (4行大豆、2行玉米)的居多,等秋收時,我們以實打產量定結論。”楊曉燕介紹着。
糧食作物“七分種、三分管”。前來聽課的農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學科技、用科技的重要意義,紛紛表示:糧食生產不再是澆澆水、打打藥、施施肥那麼簡單,不能憑經驗算糊塗賬,要不斷學習先進實用技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只有真正掌握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產量和質量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專家的講課就像及時雨,莊稼增產有了更多底氣。炎炎烈日下,人們早已汗流浹背,但專家講得仔細,農民聽得認真,“玉米後期倒伏如何提前預防?”“現在一些生物防控病蟲害技術能不能用?”“‘一噴多促’有哪些技術要領?”“葉面肥用哪種效果好?”不時地發問交流拉近了彼此距離,專家們現場講解關鍵技術要點,手把手演示實操細節,現場氣氛活躍,取得預期效果。
昌邑市作爲全國產糧大縣,耕地面積106萬畝,已經連續十多年糧食產量超過10億斤,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畝產紀錄不斷被刷新,今年計劃創建2個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萬畝引領片、3個千畝引領方,通過一系列單產提升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市糧食生產正實現由“噸糧田”到“噸半糧”的跨越。昌邑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閆文志介紹說,昌邑市正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萬人下鄉、穩糧保供”的部署,組建縣、鎮、科技示範戶三級技術團隊,推行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機良技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一線工作法”,開展全環節全過程技術指導服務,爲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加強典型培育和示範引領,“幹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帶動全市糧食單產水平整體提升,爲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於剛 濰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