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昌邑:綠色春灌 節水節肥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5日訊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澆好春季農田灌溉“第一水”,是支撐夏糧豐收的重要一環。在濰坊昌邑市北部灌區,隨着轟隆的閘門啓動聲,清澈的春水順着干支渠撲向縱橫阡陌,汩汩清流滋養着越冬麥田。據瞭解,該市峽山灌區春灌期間計劃放水量2000餘萬方,灌溉面積15萬畝,預計4月20日前,完成北部沿海農田的春灌任務,爲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水潤陽春望豐年。做好春耕備耕水文章,既要未雨綢繆、強化供給,也要精細管理、依靠科技。昌邑市堅持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爲最大剛性約束,實時進行引水研判,運用信息化手段,科學調度水資源,完善現代水網,讓農作物“喝水喝到恰好飽”。
多管齊下保春灌 讓良田“喝飽”水
在位於奎聚街道的昌邑市十字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田地裡,一臺移動式絞盤式噴灌機正在進行噴灌作業,爲小麥生長補給“養分”。據合作社負責人王富升介紹,合作社共有4700餘畝土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爲主。爲了解決灌溉難題,合作社購置了絞盤式噴灌機等農機設備,僅需根據土地面積和土壤墒情,通過軟管供水,便可實現24小時沿着預定的作業路線自主作業,一次性可澆灌農田面積達25畝,不僅大大節省了澆灌時間,而且較原來的大水漫灌節水率可達40%。“澆了這遍水,小麥苗和土貼得瓷實,苗才能壯。”王富升說。
爲農業豐收注入“源頭活水”。昌邑市通過科學調度水源、強化設施維護等舉措,全力保障春灌有序推進,爲春耕生產提供堅實水利支撐,確保農田及時“喝”上“解渴水”。
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保障春灌用水。昌邑市水利、農業農村、氣象等部門會商研判旱情形勢,結合土壤墒情、農作物種植面積、水源狀況、用水權分配等4大要素,精準測算各區域灌溉用水量,及時制定春灌用水計劃,合理分配農業灌溉水源,確保50萬畝耕地春灌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明確峽山水庫昌邑灌區農業灌溉用水1900萬立方米,申明亭揚水站灌區農業灌溉用水190萬立方米,井灌區灌溉用水3000萬立方米。
渠系是灌區的“血管”。昌邑市積極推進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建設,持續健全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完善末級渠系配套工程,集中力量開展水利設施維修養護工作。今年以來,已完成渠道清淤15公里,維護渠道建築物、管理房8處,護坡6處,檢修機井600眼,鋪設輸水管道1900米,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全面暢通灌溉渠道“毛細血管”,大幅提升渠道輸水效率。
昌邑市擁有耕地面積105萬畝,歷來是產糧大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8萬畝以上,面積、單產、總產有望連續六年實現“三增長”,有底氣實現新一年的穰穰滿家。
田間接入雲端, 讓春灌更節水
“都昌蟲埠閘西渠上游河面有漂浮物堵塞閘口,影響下泄流量,立即通知渠道巡護人員立即到場開展清理行動,確保渠通水暢、即需即灌。”在昌邑市智慧水利數據中心,水利局工作人員正通過峽山水庫昌邑灌區數字化管理平臺,遠程監控灌區渠首及5個關鍵分水閘運行情況,實時掌握各級泵站、機井流量數據,並通過區域用水分析爲制定調水、控水決策和春灌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數字賦能春灌,科技守護糧倉。昌邑市緊抓春灌關鍵期,藉助綜合信息化管理平臺,管水、放水精準布控,實現灌渠的“智慧升級”,讓農作物喝飽“科技水”、喝好“高效水”。
田塊“渴不渴”,看“圖”就知道。昌邑市首先在該市北灌區內7萬畝典型鹽鹼地片區試點區初步建成了一箇中心、一個平臺、兩個觀測站的“1+1+2”數字孿生灌區。一箇中心即大數據智控中心,是“指揮大腦”,佈局土地、種植、氣象、機械等多功能模塊,實現大數據平臺一體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一個平臺即峽山水庫昌邑灌區數字化管理平臺,涵蓋12大類26項信息,遠程監控灌區渠首及5個關鍵分水閘運行情況,實時掌握渠道水位、流量等。兩個觀測站即農業小氣候觀測站和土壤墒情自動監測站,農業小氣候觀測站可實時顯示大田農業小氣候實況、天氣預報及各種農業氣象預報預警,隨時掌握氣象變化並採取應對措施,土壤墒情自動監測站可實現土壤墒情數據自動採集和存儲,將農田灌溉、水肥一體化、土壤墒情、溫溼度檢測、光照指數等數據資料統一收集、研判和運用,在“巧用水”的基礎上降低土壤鹽鹼度,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
加強監測預警,保障數據通暢。昌邑市不斷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和水文預警預報系統,抓好23處視頻監控系統改造升級和22處水文中心站點使用管理。以該市智慧河湖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爲基礎,通過整合防汛、水利工程等行業內數據,實現對河湖管理業務的全面支撐。以濰河爲重點,鋪設光纜專線8條,安裝5G球機3個、4G球機29個,利用迅捷的數據傳輸速度及低網絡延遲優勢,開闢了一條高速、安全的“快車道”。新搭建的數字水利平臺,整合了河流水位、水利工程運行情況、雨量等信息,以及各管理所閘站水位、閘位、雨量等水情數據,實現了自動採集、遠程傳輸、數據整合、展示分析的全鏈條閉合,補充建設31處區域視頻監控,實現重點河流、河段24小時實時監管。
目前,昌邑市節水灌溉面積5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34.5萬畝。
創新“長藤結瓜”讓鹽鹼地澆上水
走進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的小麥大田,只見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管上,噴嘴不停地旋轉噴射,白色的水霧均勻噴灑在綠油油的麥苗上。茁壯成長的麥苗,讓人很難想象過去這裡曾經是滿眼“白茫茫”“只長野草不長糧”的鹽鹼地。
青阜農業綜合體鄰近渤海灣,地理條件導致土壤鹽鹼度極高,是出了名的鹽鹼地。
“白茫茫”變“糧滿倉”,關鍵在水。昌邑市立足實際、統籌規劃,累計利用上級資金1500餘萬元,撬動社會資本1.7億元,共鋪設主管道55公里、干支輸配水管道44.8萬米,配套建設揚水站1座,改造農村灣塘49座,將20公里外的濰河水引到青阜農業綜合體,每年引水2000萬立方米,綜合蓄水能力達到600萬立方米。
留住“外來水”,還要蓄住“天上水”。該市打造形成的“長藤結瓜”式管道、灣塘,極大緩解了當地農田無水可灌的困境。同時,創新實施了“雨水匯流”和“海綿村莊”工程,將雨季降水收集到蓄水池,實現排澇、蓄水雙成效,年可收集雨水500多萬方。
深耕“長藤結瓜”試驗田,昌邑市不斷築牢水網安全之基、夯實水網韌性之本。
打造現代水網,提升供水保障。近年來,昌邑市累計投資5.21億元實施了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極大提升了濰河、豐產河、蒲河、浞河、夾溝河等河流的行洪排澇能力,補齊了工程短板,築牢了安全屏障,成功應對了強颱風帶來的上游水庫大流量泄洪影響。同時,加強雨洪資源的攔蓄調引,近幾年通過濰河“一閘四壩”攔蓄雨洪資源2.4億方,灌渠分流1.53億方。爲進一步完善現代水網主動脈,總投資2.4億元的虞河治理項目、濰河感潮段治理項目納入2025年省重點水利工程清單。
推進重點工程建設,水網骨架加快成形。昌邑市利用濰河攔蓄水樞紐工程,按照濰坊市北部水網建設總體規劃,前期投資建設了北部水網南一橫工程、南水北調續建配套等工程。近年來,先後投資7500萬元實施地下水壓採和超採綜合治理項目;投資10103.12萬元實施引膠入漩項目改良8萬畝鹽鹼地;投資3050萬元實施峽山灌區續建配套工程;投資2382.6萬元實施浞河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初步打造了“南北互通、東西互濟”的現代水網體系。
閃電新聞記者 王亮家 劉九省 濰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