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耕讀"育強農先鋒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陸敏 記者 馮麗)近日,“窯洞薪火照初心,紅領巾築夢啓新程”研學活動在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附設高職黨支部活動舊址開啓。來自楊凌高新小學的50多名學生聆聽抗日故事,追憶烽火歲月。這是楊凌中小學生紅色研學之旅的一幕,也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一個縮影。
作爲一所以農林水爲底色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近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活紅色校史,通過深挖資源、講好紅課、建強陣地、創新機制等舉措,形成了依託紅色文化資源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涉農高校特色育人模式。
學校深挖老校長黃緒森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並創建楊陵地區早期中共地下組織的紅色革命故事、小麥育種專家趙瑜紮根麥田60餘載先後培育出9個“武農”系列小麥品種的育種報國故事以及“經國本 解民生 尚科學”辦學理念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價值,讓學生重溫學校與國家民族共命運、與時代發展共奮進的故事。同時,從校史富礦中挖掘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以“種子精神”爲主線,拍攝學校宣傳片《種子》;組建學生志願講解員隊伍,通過把校內紅色場館“實踐課堂”的學生培養成“紅色講堂”的講師,實現由內而外的思政效果外溢。
學校發揮思政課的關鍵課程作用,將陝西發生的偉大革命事件、誕生的革命先烈、留下的革命文物和革命紀念地,以及孕育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遷精神等,巧妙轉化爲思政教學素材,融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以“農”爲特色的紅色思政課程羣。同時,藉助學校合作共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創設了情景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模式。
學校修復重建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附設高職黨支部活動舊址,全面展現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附設高職廣大師生投身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被授予“楊淩示範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是楊凌首個紅色場館。學校還分別建設面積達1000㎡校史館、耕讀文化館,與全國農業展覽館合作建設了“百年偉業 紅色三農”研學館,面向楊凌及陝西各地黨員幹部、大中小學生開放。
學校立足思政課的價值觀塑造功能,從大學生必修的思政課中系統梳理出25個教學要點,有針對性地設置10個育人項目,設計60項主題鮮明、操作性強的必選活動和認領活動,創新實施后稷正禾育人工程,形成“書記校長共抓、黨委宣傳部牽頭、部門協同配合、二級學院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和“黨員幹部帶頭育人、思政教師專業育人、專任教師多元育人、廣大學生接力育人、社會主動盡責育人”的格局。
基於“經國本 解民生 尚科學”的辦學理念,學校立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將耕讀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構建“后稷文化傳承課+融入耕讀教育元素的專業課+第二課堂實踐課”的課程體系,建成了后稷書院、耕讀文化館、大學生勞動教育基地等育人陣地,開展了10餘項耕讀教育實踐活動,形成課程體系夯基、載體平臺促學、文化活動賦能、社會實踐深化、校園環境浸潤的“后稷文化”育人體系,獲評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學校。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還定期組織師生代表前往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馬欄革命舊址、西安事變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地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實效不斷提升。
作者:陸敏 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