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育兒補貼,爲何沒炒熱飛鶴們的股價?丨消費一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賀泓源 北京報道
育兒補貼來了。
2025年7月28日,《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正式公佈。據《方案》,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生育的3週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至其年滿3週歲。此外,在2022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出生的嬰幼兒,則按照應補貼月數折算來發放相應補貼。
育兒補貼按年發放,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爲每孩每年3600元。根據國家衛健委估計,這一項全國性的措施,預計每年惠及2000多萬個嬰幼兒家庭。
據統計公報,2022年到2024年,我國每年出生人口分別爲956萬人、902萬人和954萬人。疊加2025年的出生人口,這些年齡段出生的人口均將受益於此項政策。
千億規模
據多家券商測算,此次育兒補貼的規模在千億元。
比如,光大證券就預計,2025-2027年三年每年發放的育兒補貼約爲1200億元,此後穩定在 1030億元。“針對2022-2024年期間出生嬰幼兒,國家按照應補貼月數折算發放補貼,根據當年的平均發放補貼金額乘以當年出生人口,計算出 2025-2027年三年內補發的補貼金額,分別爲855 億元、519億元、186 億元。其次,針對 2025 年之後出生的嬰幼兒,補貼時間持續三年,每年規模爲3600 元。對於出生人口的估算,考慮到未來出生率回升和育齡人口基數下降的共同影響,中性假設未來出生人口不變,保持在2024年的954 萬人。2025-2027年針對2025年之後出生的嬰幼兒補貼金額逐步上升,分別爲343億元、687億元、1030億元。據此可以得出,2025-2027年每年發放的育兒補貼合計約爲 1200 億元,2028年開始穩定在1030億元。”光大證券分析師解釋。
華泰證券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生育補貼早已不限於國家層面。
地方政府早已行動起來。
2021年,四川攀枝花率先推出全國首個按月發放的育兒補貼金,爲二孩、三孩家庭每月發放 500元/孩直至3週歲。這開創了長期現金補貼的地方樣本。
2022年,湖北天門與新疆克拉瑪依同步跟進:天門以“組合式減負”爲特色,在提供300元分娩補助的同時,疊加個稅抵扣(1000 元/月/孩)、延長產假60天,並大幅提高多子女家庭公積金貸款額度至1.5倍;克拉瑪依則採取階梯式補貼,二孩 500 元/月、三孩 1000元/月按年發放。
2023,山東濟南推出“現金+醫保+住房”三位一體支持體系,二孩、三孩每月補貼 600 元,並免除當年度居民醫保個人繳費,同步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三孩家庭 100 萬元)。黑龍江哈爾濱延續按月補貼模式,但覆蓋羣體收緊至戶籍家庭。在山西高平,除二孩 5000 元、三孩1萬元的一次性生育補貼外,創新設置分階段支持——發放 6000 元“奶粉補貼”、每年 3000 元“護苗成長補貼”(含保教費與醫保),以及學前教育每學期 1000 元補貼,實現從孕期到學齡前的全週期覆蓋。湖北天門同年加碼政策,新增二孩1千元、三孩3千元生育獎勵,並首次將購房補貼(最高10 萬元)與生育掛鉤,三孩家庭累計可享超22萬元補助。
2024至2025年,地方政策持續加碼。湖北鄂州將育兒補貼擴展至非人才家庭(二孩 500 元/年、三孩 800 元/年),同時爲人才提供落戶獎勵,並縮短醫療待遇等待期;陝西榆林2025年採取“一次性+年度補貼”複合模式,三孩家庭可累計獲得 3 萬元育兒補貼,並配套延長帶薪育兒假。湖北孝感側重託底保障,爲未參保產婦提供每月600元產假補助。
最顯著的突破出現在2025年。
內蒙古呼和浩特將一孩納入補貼範圍,提供 1 萬元一次性補助,二孩、三孩則分5年或10年發放總額5萬、10萬元補貼,釋放鼓勵首胎的明確信號;四川攀枝花在延續原有育兒補貼基礎上,新增優生補貼、輔助生殖補貼(5000 元/人)及托育補貼(200 元/月/孩),構建“孕前-生育-托育”全鏈條支持。
兩極分化
隨着育兒補貼逐步落地,帶有剛需性的嬰配粉市場,將大概率挖到第一桶金。
某種程度上,資本市場是相信這種故事的。 截至7月29日收盤,陽光乳業股價大幅上揚9.98%、騎士乳業股價攀升5.05%、貝因美股價上浮3.54%、西部牧業股價擡升1.41%。
但信心似乎有限。在嬰配粉市場佔據最大份額的飛鶴與伊利,股價表現冷淡。
7月29日,中國飛鶴報收4.710港元/股,漲幅僅0.43%。伊利報收27.52元/股,跌幅0.76%。
歐睿數據顯示,2024年,飛鶴在國內嬰配粉市場佔比達到17.5%,位居第一。伊利以16.3%的市場規模排名第二。
背後或許與嬰配粉市場起伏有關。
歐睿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嬰配粉零售市場規模約1367 億元,對應2020-2024年CAGR 爲-4.2%。其中2024年同比下滑7.4%。
這一趨勢在今年有所緩解。
尼爾森IQ數據顯示,在2025年1-4月,嬰配粉全渠道同比增長2.3%,線下同比下滑1.4%,線上同比增長12.3%。
龍年寶寶熱或許是推動因素。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 954 萬人,結束了連續七年下降趨勢,實現了小幅回升。
可增長動能依舊相對脆弱。菲仕蘭中國總裁張展紅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基於國內的結婚登記對數下降,新生兒數量大概率會繼續減少。這將讓競爭走向激烈。
據民政部網站公佈的 《2024年四季度民政統計數據》 顯示, 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 610.6 萬對,比上一年減少 157.6 萬對,降幅爲 20.5%。結婚數量是2007年以來最低。
此外,在需求走向存量基礎上,家長們越來越願意給幼兒買更好的奶粉了。
尼爾森IQ數據顯示,今年1-4月,超高端+市場同比增長13.3%,超高端市場同比下滑4.8%,高端市場同比下滑14.6%,中高端同比增長2%,中低端市場同比增長2.7%。從市場佔比來看,超高端+市場達到33.2%,超高端市場達到31.2%,高端市場達到24.2%,中高端市場爲8.6%,中低端市場爲2.7%。
結果是,嬰配粉市場兩極分化加劇。
在2024年,在高端市場擁有品牌優勢的外資乳企保持增長。比如,達能在華市場份額顯著增長。“我們對超高端的愛他美領熠系列表現特別滿意。”達能稱。菲仕蘭2024年財報顯示,其核心嬰配粉品牌美素佳兒2024年在中國市場保持雙位數增長。雀巢中國也透露,2024年中國嬰配粉業務實現高個位數增長。其中,曾連續下滑的惠氏啓賦業務更恢復增長,嬰配粉業務成爲中國大區業績增長最大貢獻者。作爲對比,蒙牛奶粉業務卻在下滑區間。
甚至,在高端市場擁有優勢的飛鶴,也有着增長壓力。該公司就預計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8%-10%至91-93億元。對此,飛鶴解釋爲,4月推出的生育補貼造成終端購買需求降低,以及其再次主動清理渠道庫存(從之前的1.5 個月降至 0.5 個月)。
需要看到的是,飛鶴搶先推出生育補貼。
3月26日,該公司就宣佈,預計投入12億元專項補貼。從4月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符合條件的家庭可獲得不少於1500元生育補貼,落地產品在超高端市場。4月15日,伊利16億元生育補貼落地。具體來看,符合條件的孕期家庭,戶均補貼將不少於1600元,也主要集中在伊利的高端產品。
同樣在上半年,菲仕蘭旗下皇家美素佳兒旺玥兒童奶粉相比去年同期銷售額保持高雙位數增長。
由此,千億補貼落地,或許會進一步推升嬰配粉市場的高端化。外資品牌或許在其中佔據優勢。
這解釋了資本市場對於嬰配粉巨頭的相對冷淡。
回頭來看,嬰配粉市場增長關鍵在於新生兒規模,此番育兒補貼落地已經表明了政府提升生育率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