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加快併購對抗關稅 高仙桂:企並法修法協助組產控公司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14日在〈2025 臺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致詞。圖/陳碧芬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14日在〈2025 臺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致詞表示,企業現在面對美國關稅和匯率的雙重壓力,政府提出4100億元特別預算草案,協助產業再次轉型,及全球重新佈局的兩個核心戰略及策略。
上述論壇主辦單位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表示,美國川普政府啓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已成爲迄今對全球影響最廣泛的貿易限制措施,持續加劇全球市場不確定性。此一變局不僅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更加劇企業對供應鏈脆弱性的關注。身處全球製造供應鏈核心樞紐的臺灣,也正面臨高關稅與產業鏈重組的雙重壓力,尤其在 AI 科技驅動產業結構轉型的當下,如何同時強化全球佈局、提升技術實力與供應彈性,已成爲企業生存與成長的關鍵課題。
高仙桂強調,臺灣企業現在必走的路是「立足臺灣、行銷世界」,在海外的協助,政府設立捷克和日本的貿易服務中心,及臺灣產業園區;而協助企業重新市場取得,最方便的是併購,更應是企業將來要考慮的策略。
高仙桂指出,政府提出兩項協助企業整並,一項是研議主權基金的設立,也可以發揮協助產業併購的作用,但此涉及專法及專責機構,行政院已成立專案小組進行。另一是國發會與經濟部等推動《企業併購法》修正44條之2,透過新增租稅緩繳機制,減輕籌組產業控股公司之股東稅負。新增第44條之2條文所揭示「證券交易所得緩課機制」,對企業股東在股份轉換重組產業控股公司時提供彈性租稅措施,有助提升產業控股公司設立意願。
對於臺灣企業組成產業控股公司,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劉欣萍指出,因應美國川普政府對等關稅衝擊,產業走向生態系競爭的態勢益發迫切。臺灣有許多隱形冠軍企業面對轉型或接班傳承問題,成立產控除了可避免單打獨鬥而在激烈的競賽中被淘汰,產業控股公司能進行資源整合及多元經營,各子公司相互合作又保有獨立營運的彈性。且藉由統籌及整合後勤資源,降低整體營運成本以提升經營績效。亦可結盟不同屬性產業,共構有利之生態圈。
劉欣萍提醒,新增租稅優惠適用期間爲5年,產業控股之設立涉及多方複雜的專業,包含集團策略、業務、技術營運、稅務、法律及財務等各方面的全盤規劃,建議企業諮詢專業人士及早進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