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京”來了!今年秋季學期,北京中小學開人工智能課!

以德潤心“京小思”、養育師“京小寶”、培訓師“京小師”、AI 學伴“京小學”、健康師“京小健”、課間一刻鐘“京小壯”、教聯體“京小幫”……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計劃從今年起,通過創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重點打造首批11個應用場景

構建首都教育智能生態

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將打造“3+X”的工作體系。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底,北京市先後發佈了突出頂層設計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以及規範學校使用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此次出臺的《工作方案》,是聚焦‘培養人’的關鍵環節,與前兩份文件共同構成了工作體系中的“3”。而‘X’則包括課程教學、應用場景、數據集、工具箱、案例庫等支撐要素的彙集”。

《工作方案》指出,北京市將圍繞AI“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領域,探索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探索AI賦能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推動“五育”並舉、立德樹人邁出新步伐。比如,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探索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在前期試點基礎上,今年北京市將在中小學重點打造首批11個應用場景。包括3個“AI 助教”應用場景——智能備課、智能課堂質量監測、智慧作業/命題;3 個“AI 助學”應用場景——智能錯題分析及資源推薦、自主寫作批改、外語學習助手;2個“AI 助育”應用場景——智慧體育、心理健康助手;1個“AI 助評”應用場景——智慧綜合素質評價;1個“AI 助研”應用場景——智能教師專業發展平臺;1個“AI 助管”應用場景——智慧校園。

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

全天候教育助手持續迭代

北京市今年將啓動首批7個“京娃”智能體的培育建設,以智能生態重塑教育未來。未來,將根據教育教學實際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持續推出更多“京娃”。

養育師“京小寶”是精準保育照護智能體,整合教育、醫療、體育等多個系統的數據資源,集納幼兒生活成長、支持環境、照護措施、發展建議等。培訓師“京小師”是賦能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智能體,爲教師提供綜合性教育教學輔助工具。AI 學伴“京小學”圍繞學生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適切性數字資源和探究性學習指導,圍繞課前自主預習、課中高效學習、課後針對性複習提供定製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健康師“京小健”整合體育、美育、營養膳食、衛生健康等多方資源,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個性化模型。課間一刻鐘“京小壯”集課間安全提示、學習答疑、運動夥伴、教室環境監測等功能於一體,全方位助力校園課間的有序、活力與健康。教聯體“京小幫”提供教聯體家庭教育課程分享、AI家庭教育智能諮詢、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活動管理、教育服務導航等一站式服務。以德潤心“京小思”將立足京華大地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建設思政課教學和德育工作案例庫、教案集。通過AI賦能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中小學秋季開學起開設AI通識課

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

《工作方案》明確,構建“課程、教學、支撐、師資、應用、推廣”六大體系,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市中小學將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學校可以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其中,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爲主,重在啓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各學段人工智能課程注重有機銜接,全過程浸潤人工智能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穩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開發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實驗課程。開展人工智能等主題的夏(冬)令營,探索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面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設中小學校外人工智能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學習、探究和實踐,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

打造AI教育名師隊伍

建設“教育AI應用超市”

《工作方案》明確,北京市將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吸引相關學科教師的參與,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

北京市還將從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組建市、區兩級“AI教育講師團”,建立常態化機制,邀請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專業人才進入學校,參與人工智能教育。

《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市將升級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市級提供基礎資源支撐、學科知識圖譜、學習實踐平臺、教師研修社區,匯聚來自各方的課程包、模型庫、工具集,各區、各校按需選擇使用,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數據迴流、課程迭代更新、應用場景拓展,打造一站式“北京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超市”。鼓勵各區、各校既作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等平臺資源的應用方,又努力作平臺優質課程資源的供給方,形成供給應用的良性循環。

百所北京中小學試點

“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全開放”

去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在教育領域不斷強化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朝陽區、海淀區注重先行先試,相繼出臺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西城區、海淀區共同成立了北京市“教育+AI”應用場景創新聯盟。目前,已在6所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5所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應用試點學校、91所中小學智慧校園示範校中全面開放應用場景,對接頭部企業進行資源支撐,引導學校在“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領域開展探索嘗試,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果和典型應用。

“AI 助教”方面,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開展“人工智能課堂評價系統助力教學循證改進”探索,通過智能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採集和分析,爲教師提供教學決策依據,入選教育部 2024 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

“AI 助學”方面,地處門頭溝區山區的清水學校與城鄉聯盟學校、海淀區手拉手學校的師生,藉助人工智能算法,共同開展《螞蟻回家的路》小課題研究。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等學校選取部分年級的數學學科開展試點,打造“學伴空間、智慧作業、個性化學習手冊”等應用場景。

“AI 助育”方面,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藉助智慧體育穿戴設備和AI視覺識別技術無感採集運動數據,並通過AI分析體質監測數據,應用於體育教學和決策,實現體育個性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和科學化決策。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利用基於DeepSeek平臺的“AI心理智體”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全天候響應學生心理需求,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情緒狀態,並提供個性化建議。

“AI 助評”方面,‌北京市第二中學通過“智慧筆”“手勢識別”等智能設備,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精準度。

“AI 助研”方面,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實現將DeepSeek大模型接入全場景教師發展平臺“八十e家”,實現智能備課和智能評價的創新性應用。北京市一七一中學建立AI課堂創新研究中心,開發“智能協同備課系統”“智能聽評課系統”、“校本智能科研系統”,利用資源生成性、教育性帶動教師學習、反思與成長。

“AI 助管”方面,北京市宏志中學完善AI賦能的“三院十部”制管理體系,實現學校管理模式從治理向智理轉變。

此外,朝陽區日壇中學藉助市級“城鄉手拉手”項目,爲平谷區馬坊中學建設人工智能智慧教室,促進教育均衡。

專家評論:

北京市教委發佈的《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通過“學用結合”的實踐路徑,強調以真實問題爲起點,以技術應用爲手段,以價值創造爲目標,形成“認知—實踐—反思”的閉環式學習鏈條,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塑造”,從“課堂實驗”轉向“真實賦能”,爲全國乃至全球貢獻了可借鑑的“北京模式”。一是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應用,人工智能應用賦能教育;二是融合基礎課程改革,推動教學模式創新;三是實施分層分類教育,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四是教學平臺集中管理,協同社會力量建設;五是優化智慧教育支撐環境,應用與學習兼具;六是依託科技創新優勢,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場域;七是銜接政策文件,推動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能夠駕馭技術、賦能社會的“新質人才”。

北京市以“學用結合”爲核心理念,通過教育體系重構、場景化實踐與生態協同,實現能力躍遷,正在書寫一份具有示範意義的人工智能教育“北京方案”。

(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餘勝泉)

《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發佈,是繼去年頒佈《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在DeepSeek大模型等AI技術快速發展,更加易用、實用的背景下,推出更具操作性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推進工作方案。方案全面具體又重點突出,詳細指導了構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六大體系的具體做法,又突出了多層次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建設和教師AI素養的三個關鍵領域,描繪的教育新圖景清晰明確。

AI作爲新質生產要素,塑造教育新樣態時,知識性的學習會變得更爲容易,AI應用於教育也必然會推動對教師的作用、學校和教育價值本源的思考。作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始終堅持教育面向未來,主動積極擁抱新時代,也要在探索實踐中始終保有教育人的視角,一定不是爲了用而用,在AI助力和重構教與學時,注重實效,關注真實學習的發生和學生的成長,不斷沉澱好的做法和應用場景。要保持對AI對社會發展影響的敏銳,見微知著,前瞻性思考AI新時代,對學生知識體系、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新要求,主動融入到對學校課程體系、組織架構、教與學各環節、校園生活的重構中,讓學校教育更好面向未來人才培養。我們還要相信,伴隨着應用探索的深入,AI使用的規則和技術發展約束會日益完善,關於數據安全、技術倫理和意識形態的風險肯定會得到有效防範。

(北京十一學校黨委書記、校長 田俊)

北京市教委發佈的《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系統性思維和創新性舉措構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範本。一是政產學研用協同,構建貫通式育人生態。方案的最大亮點在於其“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機制。通過政府統籌高校、新型研發機構、頭部企業和中小學資源,共同開發適配不同學段的教學場景與資源。二是場景驅動創新,重塑教學範式。方案通過“千校應用、百校創新”的推進機制,構建了多層次應用場景。這些實踐印證了AI作爲“思維放大鏡”的賦能價值——並非替代師生,而是激發創意潛能。三是在基層學校落實方面,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將進行頂層設計,打造“目標導向-主體聯動-場景貫通-手段創新”的新型教育生態框架,重點構建“雲-室-端”協同的教育新基建,部署DeepSeek教育大腦平臺,構建長鏈條人才培養的新課程體系,構建從經驗到數據驅動的教學新流程,構建協同合作的教師發展新體系,構建問題導向、創新驅動的應用新場景。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 蔡雷)

來源:北京發佈 據首都教育

看看鄰居們都在團什麼?

■說明:本文由家住東西城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本號法律顧問:北京市恆略律師事務所,諮詢微信:jwbei2

■部分圖文信息整理自:北京發佈

關注家住東西城!

看東西城大事小情,搜家周邊吃喝玩樂!

=======東西城的鄰友圈!=======

聯繫我們:QQ—2250654256

商務微信:jiasupao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