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秋季學期起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施劍鬆)3月7日,北京市教委發佈《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下稱《工作方案》),計劃從今年起,通過創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工作方案》明確,構建“課程、教學、支撐、師資、應用、推廣”六大體系,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全市中小學將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學校可以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其中,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爲主,重在啓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各學段人工智能課程注重有機銜接,全過程浸潤人工智能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穩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北京市教委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開發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實驗課程。開展人工智能等主題的夏(冬)令營,探索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面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設中小學校外人工智能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學習、探究和實踐,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北京市先後發佈了突出頂層設計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以及規範學校使用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此次出臺的《工作方案》,則是聚焦‘培養人’的關鍵環節。”
《工作方案》指出,北京市將圍繞AI“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領域,探索AI賦能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推動“五育”並舉、立德樹人邁出新步伐。
作者:施劍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