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起,北京中小學校都要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記者從北京市教委獲悉,近日,北京市發佈了《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2025年版)》,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全市中小學校都將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

從小學到高中不同階段開設對應課程

該綱要提到,人工智能課程以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爲目標,面向全體學生提供人人必學、人人可學、人人願學的基礎性內容。課程覆蓋面廣,引導不同學習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獲得適當的人工智能素養。幫助學生從“基本瞭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創新應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項目實踐中鍛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各學段將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小學階段,通過體驗式課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與特點,感知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習和生活的深遠影響。在啓蒙階段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好奇心與探索熱情,嘗試在人機協同中使用簡單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創意表達和問題解決。在啓蒙階段樹立正確的人工智能倫理觀念,建立隱私保護與數字身份的基本認知,培養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意識,爲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完善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認知,培養進階的實踐能力與倫理意識。通過實踐體驗人工智能模型訓練過程,形成對數據採集、模型訓練及智能系統開發的初步理解。具備基礎的人機交互能力,能夠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內容創作,並辨識技術應用的邊界與風險。通過典型場景探究和綜合實踐應用,爲適應智能化社會發展奠定知識、能力與價值觀基礎。

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全面培養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術運用和創新能力。熟悉數據處理與標註、機器學習算法原理及深度學習入門知識,具備一定開發智能系統的實踐能力。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完成綜合學習任務。通過跨學科項目實踐,提高綜合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在複雜倫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術創新、社會責任、倫理安全等方面的關係。爲適應未來智能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需開齊開足。學校可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注重一體化設計,防止重複交叉。

課程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該綱要提到,人工智能課程將採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模式。通過知識測試、項目彙報、作品展示、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深度考查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建立內外聯合、多方參與的協同化評價機制。

建立學段銜接機制,將人工智能課程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貫穿中小學階段的完整評價鏈條,小學階段,重點考查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認知和基礎操作技能掌握情況;初中階段,重點考查學生對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高中階段,重點考查學生的系統性人工智能知識掌握水平、完成複雜人工智能項目的綜合實踐能力。

鼓勵學校探索將人工智能元素有機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形成系統化、網絡化的認知結構。同時,人工智能教育與課程教學改革同步推進,鼓勵學校開展情境化、項目式、跨學科等多元化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應精心挑選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人工智能培養目標的案例,將抽象複雜的技術內容轉化爲具體可感的學習任務。

據悉,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市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學校可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注重一體化設計,防止重複交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