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校今秋“上新”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內容設四大模塊

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電視語音助手……在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學生們使用各種人工智能設備的體驗或將成爲學校開啓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一個切入點。近日,《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2025年版)》正式發佈,明確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

同時,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要以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爲目標,面向全體學生提供人人必學、人人可學、人人願學的基礎性內容。在課程開設上,學校可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人工智能課程要培養學生哪些素養?據悉,該課程將系統培育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包括人工智能意識與思維能力、人工智能應用與創新能力、人工智能倫理與社會責任三個方面,幫助學生從“基本瞭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創新應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項目實踐中鍛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與此同時,不同學段的側重點不同。小學階段重在通過體驗式課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與特點,感知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習和生活的深遠影響。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完善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認知,培養進階的實踐能力與倫理意識。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全面培養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術運用和創新能力。

針對課程內容,綱要提出,課程關注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強調應用與創新並重,包括“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人工智能應用與技術、人工智能實現方法、人工智能倫理與社會”四大模塊。

在課程評價上,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要採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模式。通過知識測試、項目彙報、作品展示、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深度考查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與此同時,還要引入人工智能測評工具,充分利用電子學習檔案、智能學習分析工具等技術手段,實時記錄學生學習軌跡、階段性成果和能力發展變化,形成可視化的動態發展記錄,爲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和指導。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