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三項舉措打通小區治理“末梢”

小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羣衆的“最後一公里”。8月7日,記者在祁縣採訪時瞭解到,祁縣將小區黨建作爲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的關鍵一招,通過夯實組織、多元共治、服務升級舉措,有效破解城市基層治理難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園。

支部建在小區

築牢小區治理根基

曾經,水泥牆隔絕了人心,各家大門緊閉,互不相識。爲打通鄰里關係,2022年10月以來,祁縣金澤苑小區把“支部建在小區”,32名黨員積極參與“我家有黨員”行動,在家門口張貼統一標識,主動亮明黨員身份,參與小區政策宣講、收集民意、協調糾紛等工作。小區黨支部以“點亮愛的火光傳遞家的溫暖”爲主題,組織小區居民常態化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漸漸地,小區居民從陌生到熟悉,歸屬感越來越強。

“誰家遇到麻煩,只要在小區微信羣裡說一聲,肯定會一呼百應!”小區黨員張大姐自豪地說,過去業委會自發運作,經常遇到難題卡殼,如今有了小區黨支部,許多事情都好辦了。

結合“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祁縣將“黨員到社區報到”細化爲“到居住小區報到、承諾、踐諾”,讓黨員在“生活圈”裡發揮作用。目前,全縣261個小區已實現黨組織全覆蓋,組建91個小區黨組織並實現實體化運行。同時,投資30萬元重點對4個標杆小區、9個縣級示範小區黨羣服務站進行標準化建設,打造“小區黨羣服務站+X”多功能陣地,設置圖書角、議事協商室、文化休閒區,將溫暖活動延伸到日常,黨羣聯繫的紐帶越來越緊密。

創新“共治模式”

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近日,祁縣御景居小區居民代表在得知本小區住戶楊大姐因手術生活愈發困難後,立即組織召開“4+N”工作聯席會,決定由小區黨支部幫助楊大姐向社區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用實際行動爲困難羣衆排憂解難,讓楊大姐感受到小區大家庭的溫暖。

這樣的暖心案例,正是祁縣城區強化基層賦權賦能、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的縮影。近年來,祁縣引導小區黨支部與居委會、物業、業委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小區事務,搭建四方議事協商平臺,累計收集居民需求708條、梳理“資源清單”426項、“項目清單”87項,確保小區治理“幹有方向”。

同時,各小區黨支部積極發動小區老黨員、退休幹部等組成“小區志願服務隊”,參與小區治理,成功化解鄰里矛盾60多件,讓“熟人力量”成爲基層治理的鮮活紐帶,推動小區治理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聚焦“民生溫度”

擦亮小區服務底色

“自打成立了居民代表議事協商會,小區越來越像個溫暖的大家庭,人情味越來越濃了。”祁縣光盛小區的李大媽開心地告訴記者,“如今的小區,活動休閒場地有了,不方便出門辦的事有人搭把手了,逢年過節還有熱鬧的活動,大家的幸福感、獲得感實打實地提升了。”

這一切的改變,源於光盛小區黨支部牽頭成立居民代表議事協商會。爲解決居民的煩心事、瑣碎事,議事協商會主動對接小區物業,推動增設健身器械,提議將200平方米的小區遊園提檔升級,還建起2個“平安驛站”,從根源上解決了電動車進樓入戶、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

不僅如此,小區黨支部黨員們還主動認領服務崗位,發揮各自專長,開設假期義務輔導班,常態化開展義剪、義診等志願服務280餘次;爲行動不便的老人代辦高齡津貼、低保申辦等民生實事480餘件;結合“學雷鋒”服務月、高考、“七一”等重要節點,免費發放愛心文具包、組織文藝表演等活動……一樁樁實事落地,黨羣關係在服務中升溫,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裴雲鋒 王倩茹 周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