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招人難留人難並存問題

不久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5部門組織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加快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破解其“招人難”“留人難”並存的結構性問題,既是保障產業鏈安全的迫切需求,更是踐行“人才是第一資源”戰略的關鍵舉措。

近5年,我國製造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佔技能人才的比例約爲30%,已累計建設1176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47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職業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推動將企業先進技術標準和職業能力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地方實踐同樣亮眼,江蘇省着眼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重點環節持續發力,全省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到1494萬人、494萬人,比“十三五”時期末分別增加105萬人、39萬人。廣東省上線服務平臺,整合全省技工院校專業設置情況,全省技工院校構建起與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同頻共振的專業體系,打造出覆蓋全產業鏈的技能人才培育生態鏈。

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健全產業工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同年,人社部等5部門印發《關於加強人力資源服務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聚焦先進製造業發展需求,培育一批專注製造服務的高水平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動人力資源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深度協同。這些政策從技能評價、終身培訓到服務供給,構建起製造業人才發展的“四樑八柱”。

更好培育製造業人才,應主動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緩解結構性人才矛盾。有關部門應主導建立動態更新的製造業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統籌教育、人社、工信部門資源,設立產教融合專項引導基金,對深度參與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跨企業培訓中心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專項補貼。職業院校須建立專業設置與產業升級聯動機制,推行“雙導師制”和學分銀行制度,支持龍頭企業與院校共建“訂單班”“冠名班”,確保課程內容對接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等新業態需求。企業需落實技能培訓主體責任,聯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建招聘用工聯合體,破解季節性用工難題,推動技能認證標準全國互認。

推動人力資源服務向專業化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國家級製造業人力資源調度平臺,整合人社部就業公共服務數據、工信部產業地圖和教育部技能人才庫,洞察製造業用工需求趨勢,實現區域用工餘缺智能調劑與預警。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發製造業專用招聘大模型、AI虛擬面試官、元宇宙實訓艙等產品,爲中小企業提供“即用即聘”靈活用工服務。築牢數字化治理制度基礎,探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方式,建立製造業人力資源數據安全標準與信用評價體系,嚴厲打擊信息泄露和就業歧視,保障勞動者權益。

破除人才流失難題,應當重構技能人才價值生態。政策層面應深化“新八級工”制度改革,將技能等級與薪酬待遇、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直接掛鉤,探索技術工人股權激勵與利潤分享機制。企業需建立“管理+技能”雙通道晉升體系,對自主培育的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給予崗位津貼和培訓經費支持,規劃建設勞模創新工作室,形成“名師帶徒”和技能傳承網絡。(作者:陳雙泉 周婉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