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與共生:成都鹽外芙蓉學校的教育守望、深耕與生態構建

在成都民辦教育版圖上,成都鹽外芙蓉學校如同一朵悄然綻放的芙蓉花。近年來,以其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紮實的教育實踐,書寫着基礎教育的生動答卷。

這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坐落於成都武侯區與雙流區交界處,在校長楊勁帶領下,用五年時間探索出一條“篤志力學,拒霜自芳”的特色辦學之路。

作爲擁有38年教育管理經驗的老兵,楊勁將公辦教育的體系化與民辦教育的創新性深度融合,在基礎教育改革的深水區,譜寫一曲溫暖而堅韌的教育詩篇。

紮根:從晨讀巡視到夜間查寢的教育溫度

清晨七點的校園,芙蓉管理團隊的身影總會在教學樓走廊準時出現。俯身檢查教室門窗的閉合角度,順手扶正走廊上歪斜的盆栽……這些習慣折射出芙蓉團隊對教育管理的獨特理解:“真正的教育管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從晨讀巡視到夜間查寢的全程浸潤。”

在鹽外芙蓉管理架構中,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化團隊展現着驚人活力。這支主要由80後骨幹教師組成的9人管理團隊,創新實行“雙肩挑”模式——85%的幹部同時承擔班主任或主科教學工作。學校黨支部書記曹曉莉對此深有感觸:“無論行政事務多麼忙碌,我們始終保持着對課堂的敏感度。”

2022年季節交替,諾如病毒滋生,該校某班級發現多名學生感染。正是這種紮根一線的管理方式,讓學校在48小時內完成家校溝通、工作調整的全流程處置,創造零投訴的應急管理案例。

楊勁帶領團隊構建的“網格化+垂直管理”體系,將9個年級的日常管理細化爲教學、德育、安全等12個模塊。每個模塊都配備標準化流程和應急響應機制,就連教室窗簾的清洗週期都被精確標註在管理手冊上。

這種精細化管理背後,是民辦學校對教育品質的極致追求:當家長推開任何一間教室的門,看到的都應該是經得起檢驗的教育現場。

綻放:讓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生長

走進鹽外芙蓉的“蓉城創客”課堂,七年級學生正爲虛擬奶茶店設計商業計劃書。數學老師指導成本覈算,美術老師把關VI設計,語文老師輔導路演文稿——這個融合多學科知識的項目式課程,是學校“真實情境+學科融合”課程創新的縮影。

學生需要完成市場調研、原料採購等12項任務,最終用虛擬貨幣競拍店鋪經營權。“當孩子們爲0.5元的成本差價爭論時,財商素養和合作能力都在真實生長。”年級項目負責人吳曉雪老師說。

在“三國智創”特色課程中,歷史與現代科技產生奇妙碰撞。學生們用3D建模技術還原武侯祠建築結構,通過大數據分析三國人物性格圖譜,在錦裡非遺工坊學習漆器製作。

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深度學習,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教務主任樑毅在課程總結中寫道:“要讓同學們明白:諸葛亮不僅是軍事家,他發明的木牛流馬裡藏着槓桿原理和機械傳動知識。”

楊勁對課程創新有着清醒的認知:“民辦教育的競爭力不在題海戰術,而在於構建符合未來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學校獨創的“五彩芙蓉”課程體系,用白、紅、黃、藍、紫五色對應德、智、勞、美、創五大領域。

在勞動融合課程中,學生通過編程控制智能種植箱,在觀察作物生長中理解機器學習原理。這種“做中學”的理念,讓學校在武侯區舉辦的田徑運動會、藝術節、勞動技能等比賽中斬獲多個一等獎。

滋養:在剛柔並濟中守護成長

“教育的溫度不在於無原則的包容,而在於專業化的關懷。”楊勁提出的“溫暖教育學”,在實踐中體現爲剛柔並濟的育人智慧。

學校建立的“三級預警支持系統”,通過學業監測平臺和心理測評系統,爲每個學生繪製成長畫像。當出現學業波動或心理預警時,由學科教師、心理導師、家長代表組成的支持小組會在72小時內啓動干預方案。

在學校即將面世的“萌寵樂園”生命教育基地,低年級學生可以照顧兔子、倉鼠等培養責任意識,高年級學生通過蠶桑養殖項目學習生命科學。

“未來,當小學同學因蠶寶寶結繭而落淚時,科學老師會抓住教育契機,帶領全班觀察繭絲結構,討論生命輪迴的意義。”這種浸潤式生命教育,能夠讓抽象的道理化爲具象的情感體驗。

面對青春期的叛逆與迷茫,學校創新實施“非暴力溝通”策略。心理教師團隊開發的《青春期對話指南》,指導教師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溝通模型化解衝突。

九年級班主任劉娟老師分享道:“當學生頂撞老師時,我們會先問‘你此刻的感受是什麼’,而不是直接批評。”這種專業化的情感教育,使學校連續三年保持學生鞏固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生長:構建教師發展的活力生態

“教師是學校的根脈,民辦學校更要爲教師創造發展沃土。”楊勁推行的“雙螺旋成長模型”,既強調專業根基的夯實,又鼓勵教學創新的突破。

新教師入職即配備學科導師和管理導師,中層幹部參與輪崗實訓,校級領導組建課題研究小組。這種階梯式培養機制,使青年教師平均3年即可完成從合格教師到骨幹教師的跨越。

在“教師創客空間”,初中數學教研組長李淵老師研發的“問題情境五步教學法”正在區內推廣。這個源於解題大賽一等獎的成果,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

李老師說:“校長鼓勵我們把教學困惑轉化爲研究課題,這種支持讓專業成長充滿動力。”五年來,學校培養出4位市級骨幹教師,管理團隊的專業論文產出量年均增長200%。

楊勁對教師發展有着更深層的思考:“教育者的魅力源於專業力、共情力和審美力的統一。”學校定期舉辦教師形象管理培訓,將插花、攝影等美育課程納入發展學分。

當語文老師帶着學生用古典詩詞解析校園景觀,當物理老師用舞蹈動作演示力學原理,教育之美便在跨學科的融合中自然流淌。

共生:家校社協同的教育新生態

在鹽外芙蓉的“家校議事廳”,家長代表討論着週末託管課程優化方案。這種民主協商機制,是學校構建協同育人生態的縮影。通過三級家委會制度,家長深度參與食堂管理、活動策劃等12項校務工作。

黨員家長組成的“芙蓉先鋒”小組,更開發出“烽火講堂”“紅色研學”等特色課程。2024年,學校獲得武侯區家長學校家校協同育人“先進集體”。

週末託管的“4+X”課程體系,展現着生活教育的智慧。學生在學業加油站用“問題樹分析法”進行錯題歸因,在生活實驗室學習鉢仔糕製作,在社會實踐課開展芙蓉園生態考察。

七年級雙胞胎趙肖寧、趙肖靜同學的家長感慨:“孩子不僅學會四菜一湯,更在採購實踐中理解了數學統計的應用價值。”

楊勁始終堅信:“教育不是學校的獨角戲,而是家校社的協奏曲。”學校投資建設的紅色教育綜合體,包含模擬法庭、時政演播廳等實踐平臺。當六年級學生自編自演的“校園法治情景劇”登上區法治教育展演舞臺時,教育的協同效應得到完美呈現。

致遠:在變革中堅守教育本真

面對民辦教育政策調整和區位劣勢的雙重挑戰,楊勁選擇“質量立校+特色強校”的發展路徑。學校與成都鹽道街外語學校實施教研、檢測、培訓、評價“四同步”。初中部教師參與集團聯合教研佔比達82%。引進七中系教育資源開展的“學術影子計劃”,讓青年教師近距離觀察名師課堂。

在“未來學校2.0”升級計劃中,STEM創新工坊配備3D打印機和激光切割機,生涯規劃導航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髮展軌跡。這些前沿探索背後,是楊勁對教育本質的堅守:“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教育的核心永遠是人的成長。”

辦學五年來,學校獲評“全國生命教育先進單位”,勞動教育案例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庫。但更讓楊勁欣慰的,是走廊裡學生主動問好的笑臉,是家長會上真誠握手的溫度,是畢業生回校時那句“老師,我現在明白您當年的苦心了”。

站在校訓牆前,楊勁時常凝視“篤志力學,拒霜自芳”八個大字。這方鐫刻着教育理想的牆壁,見證過管理團隊徹夜研討的燈光,記錄下教師磨課時迸發的靈感,也倒映着學生在創客教室專注的身影。

三十八載教育路,五年芙蓉花開時。楊勁用“深耕者”的姿態詮釋着教育者的使命:當別人追逐風口時,她選擇向下紮根;當教育焦慮蔓延時,她堅持靜待花開。在鹽外芙蓉校園裡,每個生命都能找到綻放的土壤——這或許就是對“讓每個生命如花綻放”的最好詮釋。(馮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