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想自由與學校規範 教育現場最常見的拉鋸
▲學生「想要自由」與學校「教導規範」的張力,成爲教育現場中最常見的拉鋸。(圖/CFP)
●宋慶瑋/教育人員
在校園生活中,自由與規範是一對長期存在的矛盾。學生在青春期,渴望展現自我、爭取選擇權與自主空間,而學校則基於教育目標、集體秩序與社會責任,必須制定各種教育規範。於是,學生「想要自由」與學校「教導規範」的張力,成爲教育現場中最常見的拉鋸。這不僅關乎管理問題,更觸及教育價值的核心,到底學校教育在自由與規範之間如何拿捏?且由分說。
真正的教育 不是「壓制學生的自由」而是「引導在規範中學會自律」
青少年正處於人格形成與自我認同的階段,他們希望嘗試、探索,並透過「選擇」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們會質疑學校爲何要限制手機使用、禁訂外食、規定統一制服、延後上學等,嚴格的規範會讓學生覺得被壓抑,甚至導致反抗心理。
自由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生活上的選擇,也是學習上的主導權。他們不希望被動接受,而想要成爲學習的主人。
然而,學校是一個高度羣體化的場所,若缺乏規範,可能導致混亂,統一的作息、服裝要求與行爲規範,有助於維持基本秩序,與避免炫富歧視。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傳授,也包括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與負責任的態度。
社會運作必然有制度與規範,若學生在校沒有學習遵守規範,未來進入社會將難以適應,畢竟社會秩序是維持社會穩定平安的重要法則。
過度的自由可能造成失序,過度的規範則會壓抑創造力,關鍵在於如何拿捏?若學校嚴格到不容質疑,學生的創意與自主會受到壓制,長期下來,他們可能變得依賴規範,不敢思考、不敢挑戰,甚至在面對人生選擇時缺乏判斷力。
如果學校完全放任,缺乏規範,學生可能因缺乏自律而走向放縱,校園紀律鬆散,甚至導致霸凌或不公平現象,最終受害的仍是學生自身。
成熟的學校作法可以形塑核心規範,但在細節上給予彈性。例如制服可採較寬鬆的規定,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穿搭方式;手機可在有教學需求時得以使用,而不是全面禁止。學校應該清楚說明規範的理由,並讓學生理解其背後的教育意義。
自由並非毫無限制,而是與責任相伴。學校可在教育中強調「自由與自律」的連結,讓學生明白:只有在自我約束的基礎上,自由才能真正存在。
自由與規範的矛盾,最終仍指向教育的本質,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若教育只重規範,學生可能成爲只會服從命令的機器人。若教育只重自由,學生可能缺乏社會適應力與責任感。理想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在規範中學會自律,在自由中學會選擇,並最終成爲能獨立思考、能與他人合作、同時具備責任感的完整人格。
自由提供了探索的空間,規範提供了行動的界線,唯有在互相平衡中,學生才能既不失去創意,也不缺乏紀律。真正的教育,不是單純壓制學生的自由,也不是盲目放任,而是引導學生在規範中學會自律,如此,才能培養出具備責任感又能展現個性的下一代。
▼自由提供了探索的空間,規範提供了行動的界線,唯有在互相平衡中,學生才能既不失去創意,也不缺乏紀律。(示意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