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臉上掛相!改掉4個吃飯習慣,脾胃至少好一半

胃是“倉庫管理員”,負責接收食物(受納);脾是“物流總監”,負責把營養運到全身(運化)。

二者一升一降,維持身體氣機平衡。

現代人常見的疲勞乏力、面色萎黃、反覆感冒等問題,追根溯源往往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更令人驚訝的是,脾胃的“求救信號”其實就明明白白寫在我們臉上——只要懂得觀察,就能及早發現問題。

1

—The First—

中醫認爲“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內在臟腑的變化必然通過體表顯現。

而脾胃的狀況,尤其容易從面部四個區域暴露出來。

1.嘴脣:健康的鏡子

健康狀態應呈現紅潤飽滿、乾溼適度。

若出現:

脣色淡白無華、脫皮開裂→ 脾氣虛弱,津液不能上承

睡中不自覺流口水→ 脾虛固攝無力、口水清稀或脾胃積熱、口水黏臭

反覆口瘡、牙齦腫痛→ 脾胃溼熱上蒸

2.鼻子:胃經的“觀察哨”

鼻居面中,是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

異常表現包括:

鼻翼發紅、生小癤→ 胃火亢盛

鼻頭青暗(尤其伴腹痛)→ 脾胃虛寒,氣血不暢

鼻腔乾燥或清涕不止→ 脾虛不能潤竅

3.眼睛:肝脾相關的窗口

中醫五輪學說”將眼瞼歸屬於脾。

典型問題如:

眼瞼浮腫、眼袋明顯→ 脾虛溼濁內停

眼睛乾澀、視物模糊→ 脾虛氣血不足,目失所養

睡時眼瞼閉合不全→ 脾虛清陽不升,肌肉鬆弛

4.耳朵:腎氣不足的間接提示

脾虛累及腎氣,可導致:

持續性耳鳴、聽力減退→ 脾虛及腎,耳竅失養

耳廓枯槁無澤→ 精血虧虛的嚴重信號

2

—The Second—

脾胃最怕“作死式乾飯”!

中醫強調“脾胃以適爲補”,避免傷害比盲目進補更重要。

1

吃得太飽

暴飲暴食就像胃狂塞加班任務,直接累癱運化系統。

每餐七分飽,給胃留點“摸魚時間”。

晚餐尤其要控制,20:00前吃完,避免腸胃熬夜“通宵趕工”。

2

吃得太辣

辣椒是雙面間諜,少量辣椒能開胃,但過量就是“胃部大屠殺”——引發腹脹、腹痛,甚至便血

3

吃得太涼

冰奶茶、刺身像給脾胃潑冷水,直接凍僵脾陽,氣血運不動,頭暈手涼都來了。

另外寒主收引,抑制消化酶活性及胃腸蠕動,腹部冷痛、腹瀉完谷不化等問題一下全都來了。

中醫眼中的不止是溫度!西瓜、綠豆等寒性食物也得少吃。

4

吃得太晚

深夜擼串會讓本該休息的胃“被迫營業”,打亂消化生物鐘。

胃黏膜修復多在夜間,約需2-3小時空腹,宵夜等於拆了它的“施工隊”,導致反酸燒心、睡眠淺、晨起口苦。

晚餐不晚於晚8點,以粥、面等易消化爲主。

3

—The Third—

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通過上下對拉引導氣機升降,直接刺激脾胃經絡。

步驟1雙腳開立同肩寬,雙手捧於腹前(掌心向上)

步驟2左手翻掌上託→舉至頭頂,同時右手下按→壓向髖側

步驟3保持拉伸3秒,感受脅肋部牽拉感

步驟4緩慢收回,換右手上舉、左手下按

(左右交替爲1次,重複6次)

北京中醫藥大學實驗顯示,持續練習該動作8周後,受試者唾液澱粉酶活性顯著提升,腹脹便溏症狀改善率達76%。

當您堅持練習“單舉”,細心觀察面容的微妙變化,便會真切體會到:脾胃強健帶來的不僅是舒適,更是由內而外的生命力煥發。

4

—The Fourth—

食療優選

脾虛溼重:山藥蓮子排骨湯(山藥30g+蓮子20g+茯苓15g)

氣血兩虛:紅棗小米南瓜粥(紅棗5枚+小米50g+南瓜100g)

穴位按摩

足三裡:膝眼下3寸(四橫指),每日艾灸10分鐘,堪比“吃老母雞”

內庭穴: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按揉5分鐘清胃火

情緒調攝

壓力大時點按太沖穴(足背第1、2跖骨間),防止“肝氣橫逆犯脾”。

脾胃的調養絕非一朝一夕,而是融入每日的飲食細節——避開4種傷脾習慣,就相當於去除了大半致病之源。

最後提醒:若長期出現便血、消瘦、持續腹痛等警報信號,需及時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