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美國想重振製造業要學習中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記者 賈曉靜)“關稅不會讓美國重新實現工業化。”5月14日,美國彭博社以此爲標題刊發文章,建議特朗普政府要想重振製造業,應借鑑中國的經驗做法。
文章開門見山稱,美國工業已不復往日輝煌,中國工業正蓬勃發展。美國製造業產出至今仍未恢復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峰值水平。在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的雙重衝擊之下,美國工廠在迅速擴大必需品生產能力方面的不足暴露無遺。波音、英特爾等知名製造商及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不斷“受到危機的困擾”,相比之下,中國的領軍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和華爲等,持續發展壯大。
“對特朗普總統而言,關稅被視爲‘萬能藥’,可對朋友、敵人乃至企鵝徵稅。”文章稱,然而,在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看來,關稅不過是庸醫所開的“藥方”,非但無益,反而可能會讓美國製造商陷入更深重的困境。在全球最大經濟體周邊築起貿易壁壘“高牆”,實屬錯誤做法。
“我們在此提出一系列免關稅政策建議。”圍繞振興美國製造業,文章向特朗普政府提出了3項建議,包括:深入研究中國的發展策略,包括吸引外資和構建龐大的工業中心網絡;探索新的製造範式,在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尋找發展機遇;注意在盟友關係及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方面,維護美國的“優勢地位”。
文章直言,中國並非依靠關稅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廠。相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降低了進口壁壘,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製造業龍頭企業。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還運用了標準的產業政策工具,如補貼研發投資,爲電動汽車和半導體等戰略性行業的製造商提供稅收減免和優惠貸款。
文章特別提到,美國應學習中國兩項有效經驗。
其一,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便大力吸引外資。相比之下,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文章提到,除了來自盟友國家的公司外,美國也應向中國科技企業敞開大門,阻撓中企在美國生產電動汽車或電池是錯誤的做法。
其二,美國也應學習中國建立像深圳一樣的工業中心。底特律昔日“汽車城”的輝煌已不復存在,硅谷的微處理器生產規模也顯著縮減。文章指出,美國公司普遍傾向於分散投資佈局,旨在覆蓋多個國會選區,以此擴大在華盛頓的政治影響力。然而,政策制定者與企業應當攜手共進,致力於打造集中化的產業中心,以促進知識在工人、企業家、投資者及學者之間的自由流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