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獎數與日本差距懸殊 嫉妒的南韓輸在哪裡
大阪大學特任教授阪口志文獲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後,日本報紙在街頭髮號外新聞。美聯社
大阪大學特任教授阪口志文獲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後,南韓媒體紛紛以「日本第30個諾貝爾獎誕生」報導此事,「韓國報導」總編輯邊真一說,經濟實力逼近日本的南韓,至今僅得獎兩次,南韓對於諾貝爾得獎不能輸日本,可說執念甚深,但似乎並不順利,分析差距到底在哪。
邊真一指出,整體而言,南韓報導日本人得獎的筆調,交織敬畏與嫉妒。在諾貝爾獎獲獎數上,日本排世界第5,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被稱爲大國的俄羅斯,含舊蘇聯時代,得獎數僅約日本的一半。至於躍升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截至目前,包括持中國國籍的人在內,獲過生理・醫學、文學與和平獎各1次,共計3個。
南韓得獎過兩次,一是促成南北首腦會談的前總統金大中,在2000年獲到和平獎;另一是去年作家韓江的文學獎。化學、物理等學術領域掛零。關於原因,韓國科學技術院教授金元俊(音譯)2021年9月曾分析,南韓在與諾貝爾獎相關的科學技術基礎環境脆弱,年輕研究者無法在不必擔心生活等的情況下,全心投入研究。
邊真一認爲,原因可能不止這些。他說,阪口教授堅持研究長達40年,始終如一,座右銘是「一步一步」(一步一腳印),但韓國人對於這種「一步一步」的積累較不擅長,凡事希望一次搞定。
他12年前爲出書採訪日韓文化與國民性差異時,在首爾採訪經營日本料理店的友人,友人說,在韓國約15年間,僱用超過60名韓國員工,能撐過一年的員工,只有2、3個人。起初去日本進貨的時候,還會帶員工去日本進修。但只要去過日本受過一點訓練,就自以爲成爲一流師傅,回國後立刻自己開店。
邊真一表示,在日本通常要經過10年以上的磨練,才能成爲獨當一面的職人。韓國人性格有「快一點、快一點」的傾向,總希望迅速見到成果。然而,發明與開發需要穩健的研究,也就是說,要有強大的忍耐力,相較韓國人,日本人或許更能忍耐。這也是「30比2」的差距。
邊真一這篇文章上架後2天,京都大學特任教授北川進得到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的第31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