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提振消費,從增加收入開始

特約評論員 陳白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完善支持政策。

從目標設置來看,行動方案開篇就開宗明義提出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願,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而從重點任務來看也再一次印證了行動方案的目標導向——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被放置在了最醒目的第一條的位置。

此外,針對中小企業關心的拖欠賬款問題。行動方案也提及,要實解決拖欠賬款問題。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對拖欠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賬款“應付快付、應付盡付”。

無論是居民增收促進還是企業賬款回收,核心意圖還是爲居民和市場主體的現金流增長注入信心。而把增加收入作爲本次消費提振行動方案的首要位置,事實上也是抓住了提振消費的真正要害所在。

消費作爲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也是當下驅動中國經濟發展最爲重要的馬車。消費的活力直接取決於社會主體的支付能力和消費意願,而這兩者的核心支撐,恰恰正是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當居民收入增加時,他們不僅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如食品、住房、醫療保健等,還能將剩餘資金用於非必需品和旅遊、文化等服務的消費,從而促進更廣泛的產業發展。這不僅能直接提升生活質量,還能間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企業也是同樣的邏輯,只有在收入增加、現金流充沛的情況下,企業纔可能投入擴大再生產,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更多側重的大宗消費升級、以舊換新、品質提升等更爲具體的消費促進方案相對後置,緊隨促進收入增長之後的,是消費能力的保障和支持。這其實同樣也是延續了增加收入的邏輯,在生育、教育、醫療保障等層面的重視,也是在解決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一直以來掣肘消費能力的一大關鍵所在。此前央行公佈數據顯示,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佔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接近80%,創出歷史新高。這一數據也說明了一個現實:對收入預期信心不足的預防性儲蓄依然還是當前居民的主要選擇之一。

也正因此,從增加收入入手,才能夠有效破除制約消費的堵點。從歷史經驗來看,隨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的儲蓄意願也可能隨之發生變化。在保障了基本生活之後,如果對未來收入預期樂觀,人們纔可能更願意進行即時消費而非單純儲蓄,這種轉變對短期內刺激市場需求尤爲重要。

整體來看,此次消費提振行動方案的最大亮點就在於跳出了“刺激-響應”的政策框架,而是搭建起了從增收築基到供給創新再到生態優化的系統工程。當居民錢包鼓起來、企業現金流活起來,整個經濟系統的消費引擎才能獲得持久動力,這種關聯在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尤爲關鍵。從增加收入開始,再輔以消費提質惠民、大宗消費更新換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夠更好地打通需求與供給,爲經濟平穩增長續航。

在全球經濟復甦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選擇通過收入端發力提振消費,不僅是應對短期需求不足的應急之策,更是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經濟循環暢通的戰略選擇。

這種以增加收入爲支點的消費振興,有助於真正實現收入和消費的雙向循環,從而驅動經濟的長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