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8個方面入手提振中國消費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楊沙沙 丁雅梔 陳子帥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欣】提振消費是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條件。在今年兩會上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出現了32次,“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更是今年要完成的十大任務中的第一項,足見國家對其重視程度。在此基礎上,如何具體地推進消費提振工作成爲全社會關注的核心議題。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外發布,爲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和行動指南。“未來10年,中國經濟破局的關鍵是提升消費。”經濟學家、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1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方案》的發佈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提振消費前所未有的重視。”

30項重點任務

《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完善支持政策。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費的根本。《方案》將“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放在首位,明確提出要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紮實解決拖欠賬款問題。與此同時,《方案》也通過多項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減輕居民在育兒、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壓力。

而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方案》聚焦推出高品質商品、服務供給,匹配當前不斷升級、變化的消費需求,推動需求轉化爲現實消費。提出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在收入提升、供給優化之外,消費環境對於居民消費意願有着重要影響。在這方面,《方案》提出要保障休息休假權益,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完善城鄉消費設施,有序減少消費限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及一系列完善支持政策的行動計劃。

表明“前所未有的重視”

《方案》無疑給當前的經濟工作打入了一針強心劑。“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是需求不足,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對外需帶來新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把發展着力點更多地放在內需上。”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表示,“在擴大內需中,報告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當前要加大力度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優質供給不足和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問題。”

滕泰表示,從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提振消費擺在所有經濟任務之首。《紐約時報》16日報道稱,北京政策制定者希望表明他們認真對待解決國內消費問題的態度。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樑婧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保持內需穩定增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消費政策的側重點是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優質供給不足、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釋放更多消費潛力。

“世界工廠轉型之路,從精準消費開始”

《方案》發佈後,如何落實成爲關鍵。滕泰在其新書《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中提出,從消費抑制到消費繁榮,是中國經濟必須跨越的坎。而要跨過這個坎,滕泰認爲,首先要由建設財政向民生財政轉型,就是將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從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生產、補貼出口,儘快轉向社保、醫療等民生支持,或者直接補貼居民消費。類似措施在此次《方案》中也有提及。滕泰認爲,國內目前一些提振消費的舉措已經取得一些效果,比如,今年將發行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了1500億元。

樑婧表示,找到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動消費持續擴大,《方案》對城鄉居民增收、消費能力保障、服務消費提質、大宗消費更新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克服一些難點,一是做好政策的協調,促消費涉及提升消費能力、改善供給、打造品牌等多個方面,要達到更好的促消費效果,需要財稅、金融、產業、投資等政策與消費政策協同。二是處理好消費與投資的關係,有效投資的增長能夠帶動供給的改善,從而推動消費擴大,而消費的改善也能帶動投資的增長。

滕泰表示,中國14億人的消費潛力如果釋放出來,不僅經濟前景無可限量,中國也將成爲全球消費高地,“世界工廠轉型之路,從精準消費開始。”他表示,中國有着勤勞智慧的勞動者和工程師隊伍,以及充滿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企業家,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最大的工業產能,這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財富。“可以期待,當政府上述措施發揮效果,相信切實增加收入的措施會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方法越來越有效,老百姓會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