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百川IPO:招股書疑似遺漏關聯方 社保新規衝擊下補繳壓力陡增
來源:新浪證券
2025年8月2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審覈委員會將召開2025年第15次審議會議,聚焦納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納百川”)的創業板首發申請。
作爲一家主打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產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納百川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791.74萬股股份,募集7.29億元用於滁州水冷板生產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梳理招股書發現,關聯交易信披不完整、社保繳納不合規兩大核心問題浮出水面,疊加利潤下滑、現金流緊張等財務隱患,讓其IPO之路佈滿荊棘。
疑似遺漏關聯方
關聯交易的規範披露與企業經營獨立性,是IPO審覈中監管關注的核心要點,而納百川在這兩方面均暴露出明顯缺陷。
根據招股書定義,納百川的關聯方不僅包括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及持股5%以上股東的近親屬,還涵蓋這些關聯自然人直接或間接控制、擔任董監高的企業。其中,2023年1月當選公司非職工代表監事的瞿恩慈,屬於關聯自然人範疇,其擔任財務負責人的上海青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青慧能源”)也已被招股書列爲關聯方。但公開信息顯示,瞿恩慈還在兩家企業擔任關鍵職務,這兩家企業卻未出現在納百川的關聯方列表中,信披完整性存疑。
工商信息顯示,2024年4月成立的上海青瑞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青瑞拓”),於2025年2月起由瞿恩慈擔任董事。無獨有偶,2020年成立的上海蘭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蘭鈞新能源”),自2025年1月起同樣由瞿恩慈出任財務負責人。
按照招股書關聯方認定規則,瞿恩慈任職的青瑞拓、蘭鈞新能源,均符合“關聯自然人擔任董監高的企業”這一關聯方定義,卻被納百川招股書“遺漏”。
社保新規衝擊下補繳壓力陡增
若說關聯交易問題考驗的是公司規範運作能力,那麼社保繳納不合規則直接觸及合規紅線,尤其在新規即將實施的背景下,納百川將面臨鉅額補繳成本與潛在法律風險的雙重衝擊。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明確自9月1日起,任何“自願放棄社保”的協議均屬無效,用人單位必須爲建立勞動關係的員工足額繳納五險;即便員工曾簽署放棄聲明,事後仍可主張協議無效,並以“未依法繳納社保”爲由解除勞動合同,企業需補繳社保並支付經濟補償。更關鍵的是,新規賦予追溯效力,員工可主張歷史欠繳社保,不受2年時效限制,這意味着納百川過往的社保問題將無法“一筆勾銷”。
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末,納百川共有1319名員工,但社保繳納存在明顯缺口:95人未繳納工傷保險,104人未繳納養老保險,170人未繳納醫療保險,104人未繳納失業保險,另有90人未繳納住房公積金。這一狀況與新規要求嚴重不符,而退休返聘人員的異常增長更引發規避社保義務的質疑——2022年公司退休返聘人員僅20人,2025年一季度激增至144人,佔員工總數的10.9%,這類人員無需繳納社保的特性,難免讓人懷疑公司是否通過增加返聘人員減少支出。
從財務角度看,社保補繳將直接侵蝕本就下滑的利潤。按國家社保繳納標準,企業需承擔養老保險16%、醫療保險8%、失業保險0.5%、工傷保險1%(製造業均值),合計比例約25.5%。以170名未繳醫療保險員工(缺繳人數最多)爲基數,參考滁州市2024年製造業私營單位年均工資5.4萬元(月薪約4500元)測算,若按人均月薪5000元計算,公司每月需新增社保支出170×5000×25.5%=21.675萬元,年化成本達260.1萬元。若考慮104名未繳養老保險員工的歷史補繳(按最低3年追溯期),則需一次性支付104×5000×25.5%×36+滯納金,金額約470萬元。
這一成本對納百川的利潤衝擊顯著。2022年至2024年,公司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已從1.11億元降至0.88億元,2025年一季度僅1391.38萬元,疊加歷史補繳款,2025年淨利潤可能較2024年進一步萎縮。
財務端,公司營收與利潤的“剪刀差”持續擴大:2022年至2024年營收從10.31億元增至14.37億元,但主營業務毛利率從22.36%降至17.54%,2025年一季度更跌至14.34%,核心原因之一在於對大客戶的議價能力薄弱——寧德時代長期貢獻35%左右的營收,前五大客戶合計佔比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