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關稅風暴不確定性 許多外企仍選擇留在中國大陸

在面臨高關稅等不確定性時,人們往往會選擇維持現狀,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就是現狀」。圖爲中國一座位於河北石家莊的軸承工廠。(圖/新華社)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在對中國加徵更多關稅,但他向全球絕大部份企業加徵關稅的做法,以及未來行動的不可預測性反而促使許多公司決定繼續留在中國,這與他的預期完全相反。美國業者指出,在面臨美國高關稅的不確定性時,人們往往會選擇維持現狀,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就是現狀」。

《紐約時報》報導說,川普對中國加徵的新關稅稅率已超過100%,但與其第一個任期情況不同的是,這次他還對其他數十個國家徵收高額進口關稅,其中包括一些亞洲國家。此舉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中國成爲更具吸引力的生產和採購地。因爲普遍徵收的關稅消除了一些企業將生產採購業務分散到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動力。

報導指出,上週川普關稅政策宣佈後引發混亂,讓許多公司對在調整供應鏈上更加謹慎,以避免帶來更多動盪。面對政策變化和不確定性,公司選擇維持現狀:繼續保持與中國大陸供應商或合作伙伴的長期合作關係。

「目前,大家的策略是留在中國並保障中國業務的開展,」牀上用品業者特拉維斯.盧瑟說道。他在本週參加了一個美國企業家會議時表示,和其他參會的企業主一樣,他並沒有花時間去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者考慮從中國轉移業務的方法。相反地,他正與中國的商業夥伴合作,尋找降低成本或開發新產品的途徑。成本優勢只是選擇中國供應商的原因之一,現在成本已不是主要原因,吸引他們的是精良的製程工藝。

雖然川普想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這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即使關稅削弱了中國的成本優勢,大多數美國工廠的製造能力、產能和速度都無法與中國媲美。川普首期對中貿易戰開打時,許多美企和跨國公司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對大多數公司來說,轉移回美國生產不是可行的選擇,因爲更換供應商是一個艱難、昂貴且耗時的過程。除非公司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否則他們不願意這麼做。

報導引述一家國際代工廠高管表示,鑑於美國的決策看起來似乎是隨意做出的,不可能以此爲依據做出任何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的長期決策。在中國投 資的美國業者說,「要讓產業做出反應,政策必須要有確定性」,「遊戲規則似乎每天都在變,我們除了按兵不動之外別無選擇。」

報導表示,幾年前,許多中國企業去亞洲鄰國或墨西哥開設工廠,以減輕關稅壓力。日本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最近對約60個國家徵收的關稅,極大地削弱了將工廠從中國遷走的動力。因此,雖然中國仍面臨着因高關稅帶來的巨大挑戰,但美國廣泛徵收關稅反而在不經意間維護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美國的外貿諮詢的薩拉·馬西表示,當各國都面臨高昂關稅時,人們往往會維持現狀,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就是現狀」。「至少我們知道這個供應商能給我們提供什麼,在關稅衝擊之前我們對他們很滿意,所以沒有理由不繼續下去。至於原有成本能否維持住,那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