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中國市場確定性,多家外企加大本土化佈局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當下,跨國公司尋找確定性的目光,更多聚焦在了中國,以及上海。

4月16日,多家在上海的跨國公司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創新資源,完備的產業鏈、一流的營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了企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接下來,他們將在中國在上海進一步加大本土化佈局、擴大投資,重構供應鏈體系,謀劃更長遠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16日發佈的最新報告警告稱,美國關稅政策導致全球貿易前景嚴重惡化。在當前關稅形勢下,2025年全球貨物貿易量預計將下降0.2%,比“低關稅”基準情形下的預測值低近3個百分點。北美地區貨物貿易降幅尤爲顯著,出口預計將下降12.6%。

確定性的大市場

4月14日,全球領先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宣佈在浦東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建設汽車零部件避震器擴建項目。項目計劃於2027年正式投產,屆時總產能預計提升近70%。

巴斯夫副總裁、浦東基地總經理徐毅斌表示,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迅猛,市場龐大,潛力巨大,真金白銀拿到訂單、切切實實業務發展,就是值得投資的地方。

自1994年在浦東投資運營以來,多次進行增資擴產。位於浦東高橋鎮的巴斯夫浦東科創園如今已成爲巴斯夫全球業務開展的樞紐之一。巴斯夫浦東基地也從多年前的單一生產基地,轉型爲集研發、生產、市場與銷售、及職能部門於一體的綜合基地。

對於當前因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的不確定性,徐毅斌表示,巴斯夫在浦東生產的產品主要依賴國內供應鏈,部分產品來自全球進口。目前也在做一些調整,包括供應鏈的調整來優化在本地的佈局。

“今天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高度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企業要尋找確定性,纔有利於我們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路易達孚集團北亞區首席執行官兼北亞區穀物油籽平臺總經理陳嘉淵表示,確定性就是中國。

原因在於,首先,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而且還在不斷的消費升級。因此,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是最大的確定性。

其次,引領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領域,如能源轉型、綠色可持續、智能化發展、數字化轉型、自動化等,中國在這些領域也提供了高度確定性的未來,這些也是路易達孚未來在中國業務發展以及研發會重點關注的領域和方向。

成立於1851年的路易達孚,是一家全球農產品貿易加工企業。2021年,路易達孚把北亞區的投資型總部設在了浦東,2023年又在浦東建立了路易達孚全球研發中心,希望“在中國,爲全球”,把在中國孕育的創新成果推向國際市場,惠及全球消費者。“現在已經有一些產品進入到了中試階段,也有一些試驗性的產品已經在市場上進行小規模的嘗試和客戶開發。”陳嘉淵說。

在上海持續打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之外,陳嘉淵還特別提到了上海的政策支持給跨國公司發展帶來的確定性。比如,今年浦東政府工作報告裡,特別提到要發展離岸人民幣交易、跨境貿易結算,推動大宗商品跨境套保業務試點等。

最近,上海出臺了《上海市大宗商品貿易轉型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列出了許多重要措施,像是拓展商品品類、深化期現聯動、完善監管體系、提升數字化能力等。“這些政策都是實打實的利好,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服務客戶,有效管理風險,共同提升盈利能力。”陳嘉淵說。

中國是全球新梯安裝和在用電梯數量的領跑者,上海的電梯數量超過35萬。奧的斯中國區總裁羅小莉還看到,隨着城市煥新和智慧城市擴展,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需求正在攀升。2024年,中國使用15年及以上的電梯接近100萬臺,數量還在持續增長。

奧的斯在上海設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中心,物聯網數字化維保平臺、智能電梯、AI應用的諸多解決方案所形成的智能電梯生態系統,都是在上海研發的創新,不止服務中國客戶,也輸送全球市場。“今年11月,奧的斯將繼續參加進博會,發佈前沿產品和技術,我們非常期待,再次展示奧的斯上海全球研發中心的創新成果。”羅小莉說。

加大本土化佈局

對於當前因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佛瑞亞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執行副總裁兼集團電子事業部執行董事會成員白彬毅表示,公司正在進一步加快國產化,比如芯片的採購和應用,儘量採用國產芯片,這項工作從去年已經開始做了,接下來會大力推進,加速這個過程。

“國內的電子行業芯片行業也在快速成長。有很大一批芯片企業已經成長起來了,已經能夠讓我們認真地考慮用國產芯片來替代。”白彬毅說。

總部位於德國的佛瑞亞海拉是一家上市的國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專注於高性能汽車照明和汽車電子產品。上海海拉電子是佛瑞亞海拉全球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豐富和自動化水平最高的電子工廠,也是其亞太區汽車電子研發中心之一。

白彬毅表示,中國的開放是系統性、可預見性、持續性和一致性的,這對跨國公司至關重要,讓企業能夠安心地去投資,做長遠的計劃和發展。也因此,公司在上海浦東逐步擴大研發、生產和銷售佈局:2021年完成廠房二期的擴建,實現了產能翻倍。

加速本土化進程的,還有上海馬勒熱系統有限公司。

馬勒集團是總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汽車行業全球領先的開發夥伴和零部件供應商,至今已有 105 年的歷史,全世界每兩輛汽車中, 便有一輛裝配了馬勒的零部件。自2004年遷入浦東以來,上海馬勒熱系統有限公司的銷售額從成立初期的2億元,快速增至如今的近 40 億元。

馬勒中國區總裁沈樑玉表示,此前公司的本地化佈局已經達到了近90%,但一些產品因爲專利的原因,必須從國外進口,尤其是國際大品牌的車型,客戶要求從美國購買。但是目前的局勢下,這些客戶也很有主觀能動性來一起推進本土化採購。

“目前國內有現成的供應商供應鏈,我們可以實現切換,但要先做驗證。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轉危爲機的機會。”沈樑玉說。

布克哈德壓縮機(上海)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李思敏也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在華工廠產能,優化在華業務佈局, 推動更多高端產品在中國的本土研發製造。

瑞士布克哈德壓縮機股份公司爲世界上最大的往復式壓縮機制造商之一,2002年在上海成立的布克哈德壓縮機(上海) 有限公司,是布克哈德壓縮機集團位於亞太區的總部,是布克哈德壓縮機全球貿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整個集團公司將近有4成左右的銷售是來自於中國。”李思敏表示,接下來,公司準備用2~3年的時間,實現超高壓壓縮機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生產製造。

他表示,超高壓縮機的功率是27500千瓦,出口壓力達到3500公斤,一臺售價大概要兩億元左右,全球製造商只有1~2家。由於中國清潔能源行業發展非常快,在節能減排行業的投入也非常大,因此對超高壓壓縮機的需求也多。

今年5、6月份,布克哈德會拿到一個超高壓縮機的中國新訂單,就將嘗試在中國進行研發生產。

基於中國市場、技術人才以及豐富的產業鏈佈局,李思敏表示,布克哈德會在中國加大投入,服務中國市場,同時依託中國市場,擴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