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稀土談判 臺灣自處之道

稀土用途廣泛,從手機、電動車,到飛彈、量子電腦、通訊衛星都用得到。路透

美國與中國大陸下週將在瑞典舉行第三輪關稅談判。美國的目的,希望中國再多開放精煉稀土出口。稀土用途廣泛,從手機、電動車,到飛彈、量子電腦、通訊衛星都用得到。也就是,稀土是生活、工業、科技產品的必需品。

全世界精煉型稀土,中國佔有90%以上的市場,各國之所以無法生產,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人才、技術經過長期多層次的提煉,品質良佳,別的國家望塵莫及;二是精煉稀土的污染量大,生產1公噸的精煉稀土,要排放4公噸的固體污染物,及80公噸以上的液體和氣體污染,所以中國大陸都選擇在西北、蒙古地廣人稀的地方生產。

中國用精煉稀土作爲戰略武器,對美管制出口,使得美中之間的關稅戰稍有緩解 ;中國最近又擴大2,000項如釤、鏑、釓等稀土的管控,對抗美關稅、晶片的限制,這對美科技、軍工產業產生大影響;F-35、航空母艦,以至高精密武器都不能順利生產。

石油、礦產都是可貴能源。但石油已有核能、太陽能、風火力、再生能源等取代大半;唯有礦產的開鑿有極限,特別是稀有礦產無可替代。

世界各國都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科技、軍工、生物醫學三大產業上,以創造更高的經濟產值,釹、釓、鈷、鈦、鎢、釤、鉑、鈀都是必需的稀土金屬,除了鈦、鎢爲俄羅斯、哈薩克的強項,鉑、鈀是南非和俄羅斯的量大,其餘高值稀土中國的產量都佔全球九成以上。中國20多年來對非洲、中亞、南美礦產蘊藏量高的國家遠交近攻,透過購併、入股、協助開發來參與。例如:擁有剛果鈷、銅稀土的股權50%以上,去年又買下freeport 95%股權,取得鎢、銅所有權;參與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的稀土、鈦礦開發;南非的鉑礦高度參與;取得坦尚尼亞、烏干達19.9%稀土;南美洲巴西稀土、智利和阿根廷的鋰、銅,都高度參與;中亞的吉爾吉斯、哈薩克的稀土,也參加開發。中國對稀土礦產採取長期有計劃的發展策略。2024年海外有十件以上的礦產併購,金額221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最近參與美國稀土公司MP 15%的股權,MP預計2028年可擴大到1萬噸精煉的產能,但美國目前的年使用量超過1萬噸,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遠水救不了近火。需要20年的時間,投入數兆美元以及人才技術才能量產。

中國年產27萬噸稀土,全球第一,精煉稀土更佔全球90%的市場,這樣的優勢下,短期內極可能聯合俄羅斯、哈薩克、南非及稀有礦產生產國,以「減少礦產污染,掌控有序行銷」訴求,成立「全球礦產聯盟」的卡特爾組織,類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將資源武器化,在生產和供給上有新佈局;反制川普高關稅;防制川普其他阻礙世界經濟發展的舉措。

臺灣去年從中國進口6,000噸以上的稀土,除了民生及工業,主要用在科技軍工產業。臺灣自己沒有稀土,大部分依賴中國進口。

中國日前將臺灣中科院、漢翔航空在內的八家軍工企業列爲稀土管制名單,主因是「反制臺獨聲勢」,「認定這些臺企涉足軍民兩用技術」,這是大警訊。

兩岸現勢,中國不斷在領海演練,賴清德政府不停地對中國挑釁,視之爲境外敵對勢力;抗中保臺、臺獨建國成爲顯學,政治、文教、體育交流全面終止。以國際現實環境,稀土是ECFA的臺灣早收清單,中國還是管制對八家臺企出口;臺灣從2013年以來,經由ECFA減省了100億美元以上的關稅。

政府務必正視此項警訊,並要有積極對策。如果中國大陸停止ECFA的早收清單,臺灣產業何去何從?如果對臺灣的稀土全面嚴加管控,我們的產業還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