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談判陷泥沼…中美角力戰 焦點轉向稀土
稀土礦示意圖。圖/美聯社
近期大陸稀土出口概況
隨着中美經貿談判近日陷入停滯,稀土再成爲雙方角力焦點。據統計,全球近90%的稀土資源(包括磁鐵)都在中國。但國際投行巴克萊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礦物供應鏈的真正控制權並不在於擁有多少地下資源,而在於掌握精煉加工能力,強調中國在稀土的全球主導地位並非偶然。
當前引發中美在90天休兵期間爭執的稀土,是汽車、半導體、飛機等衆多領域的關鍵原料,中國更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應國,2024年中國的稀土產量佔全球近70%。2020年至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量佔總進口量的70%以上。中國也早已明白自身的優勢,將稀土作爲戰略武器。
綜合外媒2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4月公佈對等關稅後,中方隨即宣佈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巴克萊5月底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在稀土精煉環節擁有接近壟斷的地位,使得中國才宣佈出口管制,短短一週內稀土的國際價格就飆升3倍。
巴克萊分析,儘管全球多個國家都有進行原料開採,但幾乎所有加工和精煉環節都集中在中國。中國供應了全球65%的精煉鋰和近80%的精煉鈷。在稀土領域,中國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精煉稀土供應。
巴克萊指出,過去20年間,中國系統性地建設了將原材料轉化爲電池、電子產品和綠色技術可用投入品所需的設施、專業技術和工業生態系統。如此完整的供應鏈,也讓中國就此牢牢掌控全球稀土資源。
另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加劇了各國對中國礦產供應鏈的依賴,譬如2023年美國超過90%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較2013年的70%大幅上升。這一轉變主要由兩個因素驅動:一是美國對俄羅斯的限制導致其市佔率減少,俄國原本是全球稀土的第二大供應國;二是半導體、電動車等領域的發展,直接讓市場的稀土需求激增,目前只有中國有能力滿足這種規模的需求。
巴克萊特別提出,烏克蘭擁有約佔全球5%的稀土儲量,以及歐洲最大的鋰和鈦儲量之一。但要讓烏克蘭大幅提高關鍵礦產供應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真正制約的並非礦產的開採,而在於精煉加工能力,而這正是中國擁有無與倫比優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