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談判角力 臺灣的自保之道

川普總統在2025年4月宣佈對等關稅後,在各國談判中,美中經貿談判最受全球矚目。美聯社

川普總統在2025年4月宣佈對等關稅後,在各國談判中,美中經貿談判最受全球矚目。談判範圍不僅侷限於關稅與技術管制,還延伸至供應鏈安全、產業政策乃至國際制度規則的全面角力。雙方一方面維持基本的溝通與協商;另一方面又透過「邊談邊鬥」的模式,持續對彼此施壓,以「卡脖子」手段提高對方的談判成本。雙方既不願輕易讓步,也不真正撕破臉,美中關係呈現「鬥而不破」的特徵,每一次停火都在爲新一輪攻防做準備。

迄今雙方已進行四回合談判。美國的戰略以「關稅」與「科技管制」爲雙軸。美、中目前雖然關稅戰暫時休兵,但在歷任美國政府對中國關稅層層「疊加」下,美國對中國仍維持全球最高約60%的關稅;美國更善於運用「新增」、「暫緩」與「豁免」的手段,展現「先加壓、再議價」,形成壓力與誘因並存的局面。而在科技上則透過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築起高牆,近期臺積電南京廠失去「經驗證終端用戶」資格,即是一例,顯示臺灣即使不是主要矛頭,也可能在外溢效應下受到衝擊。

中國大陸則以「法律調查」與「戰略資源」爲槓桿,透過反歧視、反壟斷、反傾銷等調查制衡美國。反歧視主要是針對美國對中國的經貿措施,是否對中國形成差別待遇的歧視,至於反壟斷及反傾銷則針對特定企業。中國透過多元管道施壓美國。另外,中國大陸也加碼限制稀土與其他戰略資源的出口,稀土是許多關鍵產業的重要原料,一旦受限,不僅美國會受到衝擊,臺灣也將受到波及,足以展現中國大陸的反制能力。

臺灣夾在此局勢下承受雙重壓力。一方面,美國推動供應鏈去風險化,要求更高層級的合規與透明度,直接推升臺灣企業的營運成本;另一方面,中國透過法律調查與資源要素施壓,間接衝擊臺灣下游製造業。臺灣既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又位於戰略競爭的夾縫之中,因此更容易被波及。

臺灣應持續追蹤美中關稅與政策清單,並對照出口結構與原料來源,以便及早反應。同時,產業須推動多元佈局,在其他市場強化替代產能,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政府則應積極與美方協商,爭取在高科技零組件與中間財的關稅豁免。

合規與監管應對能力,正逐漸轉化爲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立足的關鍵競爭力。面對美中相繼推動的各類調查與限制,企業已無法僅靠價格或技術取勝,而必須在複雜規範中展現透明與自律。臺灣廠商若能主動建立完善的原產地證明、強化供應鏈可追溯性並嚴格管理轉口行爲,便能有效降低被視爲規避制裁對象的風險。同時,重視反壟斷規範,避免差別定價與排他條款,不僅能預防調查,更能提升合作伙伴的信任。這已不只是防禦性措施,而是鞏固長期市場地位的積極戰略。

近期美中領袖雖在通話中釋放互訪訊號,展現維持溝通的意願,但這對臺灣而言潛藏嚴峻挑戰。若美中進行「包裹式交易」,臺灣議題恐被納入談判,成爲經貿交換的籌碼;中國可能要求美方淡化對臺灣支持,而美方則可能以模糊策略換取談判進展,使臺灣在國際空間與安全上承受更大壓力。

面對新局勢,臺灣必須展現主動性:一方面深化與美國合作,爭取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更多區域貿易協定與多邊制度平臺,鞏固國際支持。同時透過市場多元化、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再定位,凸顯「可信賴夥伴」角色,強化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唯有將戰略平衡與制度協力化爲實際行動,臺灣才能在美中角力中不被邊緣化,並能爭取更大的迴旋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