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關鍵90天 學者:臺灣戰略自主甜蜜期恐將消失

美國總統川普在全球掀起關稅戰,賴清德總統昨天就職滿一週年,如何評估並展望接下來的美中臺關係?(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520後展望美中臺關係,國關學者曾偉峰:臺灣的戰略自主甜蜜期,時間有限只到8月份。(藍孝威攝)

美國總統川普在全球掀起關稅戰,賴清德總統昨天就職滿一週年,如何評估並展望接下來的美中臺關係?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峰表示,目前是美中關係關鍵90天,直到8月12日,一但在此期間,美中在貿易、科技、貨幣等議題談出共識,八月之後,臺灣的戰略自主甜蜜期將逐漸消失,建議政府要儘早評估局勢發展,找到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作爲。

政大國關中心今天(21日)舉行「賴總統執政週年的美中臺關係評估與展望研討會」。針對賴清德總統在520就職一週年講話中,罕見未提兩岸。曾偉峰觀察,可能有三個轉向,值得繼續觀察。

首先是轉向低調。去年的520就職演說,賴總統從兩岸議題開場,然後再談臺灣民主化,今年是從三峽車禍事件開場,最後談到臺北電腦展,對兩岸隻字未提,就是很明顯的區別。而過去一年來,賴總統在兩岸上的論述,從兩國論、主權論到境外敵對勢力,大家認爲520可能還會有新說法,結果沒有,似乎試圖用低調的姿態去緩和兩岸關係。

其次是轉向美國。和去年520演說相比,去年提了7次中國,完全沒有講到美國,今年相反,講了7次美國,完全沒有講到中國,「這是很明顯的轉向,代表政府的關注重點,過去聚焦在因應中國威脅,現在把重心放在搞好對美關係。」

第三是轉向合作。賴總統在今年520演說中談到朝野合作,在回答日媒提問時,提到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可以跟中國進行交流合作等等,甚至前一天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併購論」,這和過去以威脅安全爲基調,轉向非常明顯。

曾偉峰做出三點研判。一,賴清德這樣的轉向是戰術性的,不是戰略性的,因爲這三個轉向都沒有涉及到原則和立場的轉變,沒有把主權論跟兩國論做一個完整的改變。有可能是要回應現在中美關係的進展,或是要爲大罷免造勢,甚至是迫於民意壓力,三者皆有可能。

二,有這樣的轉向,代表臺灣在美中臺關係上其實有戰略自主的空間。過去賴政府一面倒的親美,可能因爲面臨中共威脅而迫不得已,成爲地緣政治的囚徒,但現在看來似乎也並非如此,「如果現在政府可以採取低姿態去處理兩岸爭議,避免美方和中方的壓力,兩面同時腹背受敵,在美中吵翻天的時候,臺灣其實可以有比較自主的空間去選邊」,這也是爲什麼臺灣在這一年以來,可以比較高調的去談主權、鄰國這些問題,現在放低姿態轉向把重心拉回和平這件事。

曾偉峰觀察,美國的對臺政策,從拜登時期的戰略清晰,走向川普的戰略模糊,甚至是戰略糊塗,根本就裝作沒這回事,川普對臺灣問題、兩岸關係其實很少着墨,唯一常講的就是要臺積電投資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就有一些政策制定的空間。」

曾偉峰指出,美國是「不管」臺灣,中國大陸則是「管不到」,正因爲管不到,所以要對臺灣持續施壓,不斷舉行軍事演習,從去年520後登場的「聯合利劍2024A」到雙十國慶演說後的「聯合利劍2024B」,到今年「賴17條」、境外敵對勢力提出後,4月1至2日實施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已經常態化了,「就是因爲管不到,所以要加大軍事演習力度」。

曾偉峰提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訪問俄羅斯,在俄羅斯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大篇幅提到臺灣地位,這是非常少見的狀況。「習近平出訪時在該國媒體發表的文章,通常都是歌頌兩國之間的關係,並提出未來的兩國發展前景,很少會把臺灣議題放進來,這次大篇幅談臺灣地位,非常值得關注,代表文攻武嚇升級。更應該擔心的是,臺灣問題上升到中共領導高層,尤其是習近平的注意力裡面。」

至於美中臺關係或者兩岸關係的發展,曾偉峰認爲,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美中關係的發展。目前美中關稅處於90天的暫緩期,直到8月12日,「如果美中之間不管是在貿易、安全、科技、甚至是貨幣相關的議題一但達成共識,相信8月之後,臺灣的戰略自主甜蜜期會慢慢消失,也會慢慢縮小。此時臺灣就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壓力,希望政府其實現在就可以謹慎去小心評估局勢發展,找到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