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向研究強國轉變絕非偶然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網站3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全球研究引領者 過去十年來,全球學術界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曾一度被認爲是尖端科學方面的邊緣國家,但如今躋身卓越學術領域的最前沿。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中,現在全球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有9所來自中國,哈佛大學是唯一進入這些最上層梯隊的西方機構。

在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研究經費並要關閉美國教育部之際,這一翻天覆地的排名變化不僅彰顯中國的科學實力,也彰顯中國在創新和技術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的戰略願景。2014年,英國《自然》雜誌首次發佈自然指數全球排名時,中國僅有8所大學進入前100名。如今,該數字增至當時的5倍以上,目前中國有42所院校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數據顯示,中國在化學、物理科學以及地球和環境科學方面的主導地位尤爲明顯。僅在化學領域,中國的大學就囊括前10名位置,這一驚人壯舉反映中國致力於開展基礎研究。與之類似的是,在物理科學領域,排名前10的機構中有8所來自中國,這標誌着全球研究重點發生轉變。

儘管美國在生物醫學和轉化研究方面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正在迅速縮小差距。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機構正在傳統上被西方大學主導的生物技術、遺傳學和製藥科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向研究強國轉變絕非偶然。這是深思熟慮的決策、大舉投資和開展旨在提高學術質量的系統性改革的綜合結果。與過去將研究資金分散在許多項目中不同,中國政府正在採取更具戰略性的策略,將資源引導到人工智能、材料科學和太空探索等關鍵領域。

中國最顯著的政策轉變之一優先考慮有影響力的創新研究,而非僅僅要求研究數量。這種轉變顯著提升了中國科學論文的信譽和全球影響力。

中國學術復興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留住人才。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先進的研究設施和大量資金,中國扭轉了長期存在的“人才流失”現象,爲頂尖研究人員提供能夠大有作爲的環境。此外,中國的大學在招聘決策、課程開發和國際合作等方面被賦予更大自主權。這使得中國教育機構更有活力、更迅速響應全球科學趨勢,進一步促進中國崛起爲學術大國。

中國在學術界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還輻射到了地緣政治領域。中國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進步引發西方關注,尤其是美國的決策者將中國在科學界的崛起視爲對美國技術霸權的挑戰。然而,美國針對中國的限制措施未能阻礙中國的進步,反而促使中國更加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此外,中國的對外研究合作擴展到西方之外的更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教育機構與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的大學建立夥伴關係,以培育一種新的學術交流模式。這種轉變不僅增強了中國在新興國家的影響力,而且在以十年前都還無法想象的方式重塑全球研究格局。

隨着中國不斷鞏固自身作爲學術研究引領者的地位,人們開始提出有關未來全球科學實力平衡的問題。美國和歐洲能否依舊保持昔日的主導地位,還是必須適應一個由中國扮演核心角色的多極學術世界?儘管當前西方的機構在許多領域仍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的迅速崛起表明,卓越的科學成就不再侷限於少數幾所美歐精英院校和機構。這種轉變不僅與數量有關,還關乎影響力、創新以及爲科技的未來設定議程的能力。(作者伊姆蘭·哈利德,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