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時隔10年,兩融餘額再破2萬億 從抱團到分散,槓桿資金更穩健理性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8月5日,A股兩融(融資融券)餘額報20002.59億元,再次突破2萬億元,上一次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元還要追溯到2015年5月20日。10年前後,兩融餘額規模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內涵已完全不同,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兩融從抱團走向了分散,槓桿資金從一個不穩定的變量,蛻變成一個穩健、理性的確定性力量,助推A股持續走穩向好。
首先,分散體現在股票數量上。2015年A股上市公司總數不足3000家,現在已超過5400家。2015年5月20日,有兩融餘額的個股835只,平均值20多億元,如今3712只個股有兩融餘額,平均數僅5億多元。2015年,融資“抱團”的特點十分明顯,兩融餘額排名前100的股票合計佔比43%,如今佔比只有25%;2015年,個股兩融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的最高值爲18.84%,超過10%的有142只股票,如今這兩項數值分別爲15.84%和13只。兩融越分散,集中度越低,由兩融變動引發市場波動的可能性就越低,市場的穩定性就越強。
其次,分散體現在時間維度上。2015年初,兩融餘額站上1萬億元,到當年5月20日就突破2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從3.33%增加至4.01%。但槓桿資金加速進場很快就轉爲快速退場,在之後的調整中,兩融規模迅速下降,這也給A股走勢帶來了巨大壓力。2024年2月,兩融餘額來到階段性低點14211億元,此後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累計增逾5789億元,沒有非理性情緒推動的脈衝式增長,而是跟隨市場走勢穩步加倉,兩融爲A股整體走勢錦上添花。如今A股總市值邁過100萬億元,兩融餘額重回2萬億元上方,但佔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2.3%,依舊維持在非常健康的水平。
再次,分散也體現在參與者的數量上。在資金供給方券商這一側,以“融出資金”作爲融資餘額的衡量指標,2015年上半年,36家上市券商當中,有8家突破1000億元,金額合計佔比61.45%;到2024年底(2025年中報尚未披露完畢),“融出資金”破千億元的有5家,排名前8家合計佔比57%,這也意味着兩融業務的市場集中度在降低。在投資者一側,截至2015年5月底,A股信用賬戶總計719.5萬戶,其中個人投資者718.3萬戶,機構1.2萬戶。另據媒體報道,截至今年6月23日,參與兩融業務的個人投資者746.98萬戶,機構投資者數量50944戶,10年間,個人投資者賬戶小比例增加,機構數量成倍增加。供需兩端參與者都在增加,內部結構也更加合理,兩融業務的波動性也將繼續趨於收斂。
當然,加槓桿也意味着加風險,這要求投資者要對企業真實價值有更充分的瞭解,對A股整體走勢有更精準的把握,只有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動用槓桿才能撬動更多回報。
筆者認爲,兩融餘額再破2萬億元,只是一個新的起點——無風險利率處於低位提升了A股的吸引力,而券商融資利率跟隨下行降低了槓桿資金的成本,這兩種效應疊加在一起,意味着兩融市場仍有可觀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