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融資餘額重回2萬億元 四維度解析市場新格局
證券時報記者 劉俊伶
6月23日以來,A股市場顯著回暖,吸引槓桿資金持續淨流入。截至8月11日,A股市場融資餘額攀升至20122億元,自2015年7月2日後首次突破2萬億元,此輪累計增長2112.52億元,使總量重回歷史高位。分市場來看,滬市融資餘額爲10217.92億元,深市融資餘額爲9838.97億元,北交所融資餘額爲65.1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此前僅有2015年5月20日至2015年7月1日融資餘額超過2萬億元,當前融資餘額較2015年6月18日的歷史峰值22666.35億元,仍相差2544.35億元。
與歷史高位區間相比,本輪融資餘額的增長主要有資金流向具有基本面支撐的科技賽道、槓桿水平更加健康、市場估值在合理區間、監管精準施策防風險四大特點。這些特點表明,本輪融資資金流入相比2015年更加理性,市場成熟度明顯提升,更可能對本輪行情形成有力支撐。
特點一:加倉個股基本面有支撐
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6月23日以來,4個行業獲融資淨買入均超過180億元,分別爲電子、醫藥生物、計算機、電力設備行業,代表了半導體、創新藥、算力、新能源等科技賽道。
從個股來看,算力龍頭新易盛獲融資淨買入33.56億元,居首;醫藥龍頭藥明康德、鋰電龍頭寧德時代等獲融資淨買入均在10億元以上。
本輪融資資金持續加倉的科技股普遍具備高成長特點,資金流向高度契合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主線。數據顯示,6月23日以來融資淨買入超5億元的81股中,27股近5年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超過20%,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新易盛、寧德時代、長盈精密等各行業龍頭,反映出資金更加聚焦基本面,向業績確定性傾斜。
相比之下,2015年曆史峰值期間融資資金更偏向於金融板塊。在2015年2月25日至6月19日的連續17周(創歷史最長紀錄)融資餘額增長期間,金融股成爲融資資金涌入的核心目標,中國平安獲融資淨買入金額達到216.84億元,興業銀行、農業銀行、北京銀行均位於淨買入金額前五。此外,追逐中小盤題材股也是2015年融資資金的顯著特徵,2月25日至6月19日期間共有80股融資買入額佔成交額比例超過25%,超五成個股行情啓動前市值不足百億元。
特點二:槓桿水平更加健康
目前融資餘額持續接近歷史高位,但槓桿率明顯降低,整體風險處於可控區間。
截至8月11日,融資餘額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僅爲2.29%,低於今年以來均值2.33%,較2015年曆史峰值4.72%更是明顯降低。
分行業來看,數據顯示,8月11日,按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來看,超過或接近3%的僅有計算機、有色金屬兩個行業。相比之下,歷史最高點的2015年6月18日,按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來看,非銀金融、有色金屬、通信、電子、傳媒行業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均在5%以上,其中非銀金融行業達到7.33%。
從融資活躍度來看,6月23日以來,融資買入額佔A股成交額比例在8.48%至10.84%區間波動,與年內均值9.11%相對持平,而2015年快速增長期間這一比例持續超過15%,當前槓桿資金對市場的參與度有限,投資者更加理性。
此外,融資集中度顯著改善。6月23日以來,開通融資融券業務的超3700股中,僅有6股融資買入額佔成交額比例超過20%,其中最高的迪威爾爲22.19%,未出現極端集中現象。而2015年2月25日至6月19日期間,507股融資買入額佔成交額超過20%,約佔當時融資融券標的股總數的六成。個股極端案例頻現,力生製藥、中鼎股份、*ST金剛、錦富技術4股達到30%以上,槓桿資金參與度較大。
特點三:市場估值在合理區間
從市場估值方面來看,本輪融資餘額快速增長期間,A股市場估值僅有小幅度提升。按整體法計算,6月23日至8月11日期間,全部A股滾動市盈率由19.72倍增長至20.81倍,提升僅爲5.53%,這與2015年形成鮮明對比。在滾動市盈率增長最快的2015年2月25日至6月19日期間,滾動市盈率最低爲18.45倍,最高達到31.91倍,提升幅度7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開通兩融業務的標的股估值較全部A股更低,截至8月11日爲19.16倍,低於全部A股的20.81倍。
分板塊來看,市場核心估值仍處於合理區間,截至8月11日,滬深300板塊滾動市盈率爲13.3倍,處於近十年的71.58%分位,股息率2.79%,顯示權益資產性價比突出。槓桿資金涌入的電子、計算機等成長板塊滾動市盈率相對較高,分別達到88.95倍、57.98倍,根據預測估值,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兩個行業2025年預測市盈率將分別爲81.5倍、45.5倍,隨着盈利增長,行業估值有望持續回落至健康區間。
特點四:監管精準施策防風險
兩融業務是投資者加槓桿參與股市的主要方式。近年來,我國持續對兩融業務實施系統性改革,旨在防範風險、提升市場公平性和穩定性。
具體來看,在風險控制方面,採取提高融券保證金比例、暫停轉融券業務、禁止ST板塊個股納入融資標的、禁止限售股出借等措施,從源頭遏制高風險交易行爲,降低市場波動風險。
在交易行爲規範方面,實施禁止利用融券進行日內迴轉交易、將兩融行爲納入合規評價體系、限制融資償還融券負債等規定,減少非理性交易對市場定價的干擾。
在監管框架完善與制度重構方面,推進強化融券逆週期調節機制、加強兩融風險監測、建立標準化統計指引等工作。
在市場發展引導方面,通過優化融資槓桿機制、擴大標的股票範圍等方式,引導融資資金規模健康擴張。
從改革效果來看,在政策精準調控指引下,兩融業務轉變爲現在的“質量優先”增長,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
機構看法:市場成熟度顯著提升
多家機構在研報中表達了對本次融資餘額增長的看法,總體來看,機構認爲目前融資資金的市場參與度並不高,市場成熟度明顯提升,槓桿資金仍有更多的參與空間,有望繼續爲市場提供增量。
富國基金認爲,兩融餘額時隔十年重回巔峰水位,資金持續進場。在股市調整期間,兩融餘額下降並不明顯;而當兩融回升時,對股市的支撐力度大幅提升。這背後是槓桿結構優化、資金理性佈局與市場健康度的全面提升,槓桿資金正從投機博弈工具轉變爲價值發現與資源配置的有效渠道,標誌着A股市場邁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東興證券認爲,隨着國家促進內需增長、提振消費、鼓勵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項舉措未來逐步落地,提振投資者信心。投資者信心的改善會逐步體現在交易活躍度(成交量)和加槓桿的積極性(兩融餘額)等核心市場指標的積極變化中,證券行業業績有望隨之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