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重大信號!融資餘額時隔十年重回2萬億,槓桿資金流向何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A股牛市氛圍漸濃,資金做多情緒高漲。

截至8月11日,象徵市場情緒的A股融資餘額合計達到20122億元,創下年內新高;這也是自2025年7月1日之後,融資餘額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從資金流向看,最近一個多月,槓桿資金主要流入了以半導體、AI、機器人、生物醫藥爲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鏈。

流動性寬鬆與政策預期共振,A股大盤指數亦迎來階段性高點。8月12日,上證指數收漲0.5%,報3665.92點,創年內收盤新高。

在此背景下,A股投資邏輯是否發生了變化,投資者又該如何把握結構性機會?

槓桿資金流向新質生產力

伴隨A股震盪上行,今年7月,A股融資餘額顯著增長,單月增加了近1300億元。步入8月以來,槓桿資金繼續活躍,截至8月11日,A股融資餘額突破2萬億元。

同時,最近一段時間,單日融資買入額在A股成交額的佔比維持相對高位(10%左右)。

資金流向方面,申萬一級行業中的電子、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機械設備、有色金屬、計算機等行業獲得較多槓桿資金青睞。

據Wind統計,截至8月11日,7月以來,上述6個行業的融資淨買入額均超過120億元,其中,電子、醫藥生物的淨流入金額更是達到200億元以上。

若從申萬二級行業看,融資淨買入額居前的板塊包括半導體、小金屬、通信設備、化學制藥、軟件開發。

“這些行業充分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與半導體、AI、機器人、生物醫藥等代表高科技的產業密切相關。”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此外,拉長時間看,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表示,融資資金年內對順週期板塊和科技成長領域均有加倉,非銀金融與計算機行業淨買入佔比達24%,凸顯出資金對經濟復甦與產業升級的雙重積極佈局。

個股層面,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夏風光分析,融資資金更喜歡成長股,同時,趨勢比較強的個股,其兩融資金增速更快。比如醫藥生物,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以及近段時間熱點板塊——電力,有色金屬等。

Wind數據顯示,7月至今,融資淨買入金額排名前十的個股依次是:北方稀土、新易盛、勝宏科技、寧德時代、藥明康德、江淮汽車、中國電建、盛和資源、長江電力、中銀證券。

其中,北方稀土、新易盛、勝宏科技、寧德時代淨流入了30.75億元、29.95億元、21.30億元、21.21億元;其他6只個股的淨流入額在11億元—16億元區間。

最近一週,全市場兩融維保比例亦有所上升。

據機構統計,截至8月8日,兩融平均維保比例約爲280.56%,較前一週上升了3.4個百分點,處於近三年曆史分位數92.46%的水平。

對此,易小斌分析,這是因爲隨着指數的不斷上漲,持倉市值還在逐漸增加,導致了一週內維保比例上升了3.4%:一方面槓桿的運用空間繼續擴大;另一方面降低了平倉的風險。同時也反映市場的熱度仍在增加。

後市如何演繹?

對A股市場而言,融資餘額創階段新高意味着什麼?是預示着本輪行情可能見頂?還是新的牛市起點?

“融資餘額達到2.01萬億,顯示資金入場速度在不斷加快,除政策支持的流動性外,場外熱錢也在不斷涌入,但(融資餘額規模)相對於目前的A股流通市值而言,僅略多於2%;8月11日買入額佔成交額的比例爲10.55%,遠低於2015年時的最高值19.47%。目前不能僅從融資餘額多少判斷行情是否階段性見頂,從相對數來看,還處於較爲合理的狀態。”易小斌談道。

夏風光亦認爲,判斷行情是否見頂,不能僅對融資餘額作簡單的靜態比較,需要參考融資餘額和流通市值之比,以及融資買入額和成交量之比,而這兩項指標距離2015年的峰值還有相當的距離。

同時,“行情是否見頂和融資餘額的某個絕對值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就短期而言,期貨基差期差和期權市場的隱含波動率更能直觀地反映市場情緒的亢奮程度。當前的市場處於低波水平,期貨市場處於貼水狀態,市場的短期熱度並不高。談不上有明確的見頂信號。”夏風光指出。

另一方面,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A股行情與2015年單純依賴槓桿資金推動的行情截然不同。

對比2015年的高峰時期,劉巖認爲,當前市場資金結構更爲均衡穩健,已形成“短期槓桿+中長期配置”的互補結構。並且,本輪A股融資資金的投向發生本質轉變,2015年資金主要追逐金融和消費板塊,形成單一估值泡沫。而本輪融資資金66%流向信息技術、工業、材料三大領域,半導體、算力、新能源等硬科技賽道佔比超45%。融資資金加速流向產業政策明確的賽道,避免2015年資金空轉風險。此外,當前融資買入集中於高研發轉化率企業,相較2015年炒作併購重組概念股更具可持續性。

“當前市場處於‘資金驅動’向‘盈利驅動’的過渡階段。”劉巖談道。

整體而言,東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剛指出,在流動性驅動下,大盤上行趨勢穩固。相較2015年,隨着資本市場定位提升,政策積極引導、制度不斷完善的背景下,預計市場運行將不會出現大幅波動,慢牛趨勢有望逐步形成;隨着國內無風險利率系統性下行,海外美元流動性外溢,增量流動性將持續入市。

同時,陳剛認爲,隨着“反內卷 +大基建”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供需格局將持續優化,全 A 盈利與ROE有望企穩改善,行情將逐步過渡到業績驅動的階段,指數中樞逐步上移。

投資邏輯生變

當前,A股投資邏輯也在發生變化,操作層面有兩大重點。

一方面,機構建議投資者重視個股層面的α邏輯。

中郵證券分析師黃子崟判斷,在經歷了約4個月的“低強度快速輪動後,A股後續或出現行業輪動降速,逐漸轉移到“低強度低速度”的結構性行情,個股層面的α邏輯將重於行業層面的β邏輯。

黃子崟分析,從6月底開始的A股本輪上漲可以理解爲銀行紅利觸發和反內卷接棒的兩段式結構,但目前銀行的紅利性價比消耗殆盡,同時反內卷需要經歷政策預期到現實驗證的冷靜期,因此做多動力或出現真空期,此時更需注意進退有時和張弛有度。

配置方面,黃子崟建議重視科技成長估值修復機會。3月以來持續調整的以AI應用、算力鏈、光模塊爲代表的TMT成長方向也將迎來估值修復的機會。創新藥與CRO的基本面出現轉變,中國醫藥出海邏輯仍能持續交易。

中金公司建議關注景氣度高且業績可驗證的AI/算力、創新藥、軍工、有色等板塊;業績彈性較高,受益於居民資金入市的券商、保險等行業;紅利板塊仍具一定配置價值,低波動特徵契合低風險偏好資金,且險資等配置型機構需求穩定。

投資操作中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動態平衡。

劉巖指出,兩融餘額高企反映風險偏好回升,但需警惕槓桿資金的順週期放大效應。歷史數據顯示,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元后,市場通常經歷10%—15%的震盪整理,但結構性機會依然存在。投資者可採取“啞鈴型”策略,在科技成長與高股息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同時密切跟蹤政策信號與外資動向,在波動中捕捉產業升級與流動性寬鬆帶來的收益。

“長期看,真正決定市場高度的,仍是企業盈利兌現能力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而非單純的槓桿擴張。”劉巖表示。

此外,從中長期視角看,長城基金基金經理曲少傑建議,在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情況下,同時關注A股、港股市場或能更全面地把握科技股機遇。一方面,A股的供應鏈企業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無論是傳統的T鏈、果鏈,還是新興的AI芯片產業鏈,均在全球分工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港股的科技互聯網屬性尤爲突出,聚集了大量中國互聯網巨頭,這些企業直面消費者,在應用創新層面優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