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之後,A股確立“慢牛格局”?丨全球財經連線

南方財經記者 李依農 實習生 唐堃

近期,A股“慢牛”特徵逐步顯現,主要指數穩步增長。8月7日收盤,滬指再創年內新高。個股方面,儘管銀行股估值仍處於地位,但是農業銀行成爲新的焦點。8月6日,農業銀行A股流通市值飆升至2.11萬億元,首次成爲A股市場流通市值之王。

與此同時,兩融餘額持續擴張,自7月21日以來已連續13個交易日維持在1.9萬億元上方。其中,8月5日,兩融餘額時隔10年再度突破2萬億元。這“十年一遇”的場景能否成爲A股邁向牛市的加速器?

多位受訪嘉賓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經濟韌性足、宏觀政策支持,流動性寬鬆等因素的共同催化下,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增強,進而帶動股市上漲。

兩融餘額時隔十年重返2萬億元

在市場震盪走高的過程中,槓桿資金正悄然加碼。自7月以來,兩融餘額穩步上行,顯示出投資者主動加槓桿的意願正在增強。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範若瀅表示:“當前融資餘額的持續上升,是市場情緒和資金結構變化的重要信號。”

範若瀅分析稱,槓桿資金的流入不僅反映風險偏好同步上升,也意味着個人投資者加速回歸市場。“這將有助於形成機構、散戶與融資資金多元共振的結構,有利於市場更穩定的上漲基礎。”她補充道,從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的比例來看,當前水平仍屬相對低位,整體風險可控。

在宏觀層面,範若瀅認爲政策與資金的“雙輪驅動”正逐步形成合力:“政策底線不斷夯實,資本市場改革與穩增長政策並行推進。與此同時,增量資金的流入預期仍具空間,尤其是中長期配置型資金正在逐步迴流。”

她強調,如果美聯儲在四季度啓動降息,全球流動性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同時外資配置中國資產的意願也有望繼續回升。配合國內保險資金、理財資金逐步入市,A股市場有望形成結構性的增量動能。

市場資深人士桂浩明表示,“宏觀層面經濟回穩的預期正在增強,帶動了投資者信心的修復;同時,美聯儲潛在降息所釋放的流動性信號,也爲A股提供了外部助力。”他進一步指出,科技成果積累和結構性政策支持疊加,正在增強投資者對中長期價值的信心。

新材料“頂流”:PEEK概念保持強勢

新材料板塊成爲近期資金關注的焦點之一。其中,PEEK材料概念股表現亮眼,過去一週指數整體漲幅超過19%,部分龍頭個股連續上漲,帶動產業鏈熱度快速升溫。

PEEK作爲高性能工程塑料,具備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等特性,正逐步在航空航天、醫療器械、半導體、新能源車和人形機器人等多個前沿領域加速滲透。特別是在機器人結構減重需求提升的背景下,PEEK材料的應用場景正快速拓展。

西京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建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採訪時分析道,這一輪PEEK的爆發並非單純的資金炒作,其背後是具備產業落地能力的真實增長機會。他表示,“PEEK作爲上游關鍵材料,在多個前沿領域具備廣泛應用,是代表未來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不過,趙建也指出,在熱點輪動背景下,仍需警惕結構性板塊短期過熱可能帶來的回調風險。“牛市並不代表沒有波動和泡沫。一旦槓桿資金過度集中,行情逆轉可能導致劇烈波動。”因此,他建議投資者採用“啞鈴型”策略:一端配置高分紅、低波動的藍籌資產如銀行與滬深300,另一端聚焦代表未來生產力的成長方向,包括新材料、科技、醫藥、先進製造等具備想象力與產業支撐的領域。

桂浩明認爲,“當前市場呈現出‘藍籌搭臺、成長唱戲’的格局。” 在多數板塊活躍的背景下,科技成長股的輪動表現,使其成爲市場的主要增量力量。而銀行等大盤股在前期構築穩定基礎的同時,也在市場震盪階段發揮出“定海神針”作用。

當前A股市場呈現震盪向上的趨勢,情緒、政策與資金三重因素正在逐步共振,推動市場構築“慢牛”基礎。從宏觀政策支持、全球流動性環境,到資金結構優化、產業主題演繹,市場具備繼續上行的多重條件。展望後市,如何平衡風險與結構配置,依然是投資者的核心議題。

【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