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衝擊藥品市場 衛福部長石崇良揭三大因應政策
總統府今天舉行「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議」,衛福部長石崇良(圖)等人出席會後記者會,說明會議中各委員們提出的建議與想法,針對藥品進出口美國的關稅調整,石崇良表示臺灣目前仰賴新藥、專利用藥的進口,未來將輔導業者針對專利過期的學名藥開發,讓國內可以穩定用藥。記者許正宏/攝影
總統府健康臺灣委員會4日舉行第五場會議,外界關注,美國關稅政策對於生醫新藥帶來的衝擊,如何給予協助。衛福部長石崇良於委員會後記者會說明,風險最高的是專利期內的藥品,衛福部研擬三大政策作爲因應。
石崇良表示,有關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美方目前爲止對於藥品的關稅,仍然還沒有最後的決定,並未如傳言所說,要提高至200%或250%。衛福部會持續關注藥品關稅最終的結果,因爲臺灣相當仰賴進口,尤其是專利期內的新藥。
石崇良指出,雖然目前藥品還是零關稅,但衛福部也會未雨綢繆。如果因爲美國關稅政策的緣故,倘若接下來美國對藥品關稅政策有變,進而造成全球的藥價有所影響,衛福部也做好了一些風險的評估,並提出三大政策。
石崇良說明,第一,風險最高、脆弱度最高,就是這些進口的還在專利期內的藥品,因爲它的可替代性是比較低的。以這一類藥品來講,目前盤點過後大約有700多項,屬於基礎用藥的大約200多項,換算起來健保一年的申報金額大概在200億左右。
石崇良說,所以在韌性特別條例的預算裡面,行政院有編列支持健保200億的特別預算來作爲因應。未來若因關稅造成全球藥價浮動,必須調整健保給付藥價,來確保國人的用藥無虞。
石崇良表示,第二,剛過專利期的藥品,目前盤點未來六年內,大概會有70多項的專利藥會陸陸續續過了專利期,因此今年4月也修訂了健保的藥價給支付標準。對於剛過專利期五年內,藥廠若在臺灣生產製造相似藥,衛福部給予跟原廠同樣的價格,鼓勵藥廠儘早做分散風險。
石崇良提到,第三,對於生產相似藥品的廠商有鼓勵措施,盼透過多元用藥,來分散缺藥的風險。今年在生物相似藥的部分,跟去年一樣有鼓勵使用的措施;藥價調整上,生物相似藥也有相當對於基準用藥的藥價保證。
爲了確保國人用藥無虞,石崇良指出,衛福部由健保署跟食藥署結合,強化「預警制度」,監測500至800多項的基本用藥。若遇到全球原料供應短缺、生產線出狀況,都可能造成短時間供藥不穩定,因此必須有足夠的時間預做準備,利用其他替代方式去增加產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