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關稅衝擊 童振源列舉新加坡政府策略

臺灣遭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同爲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也被課10%「基準關稅」。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今天指出,新加坡政府已迅速成立「新加坡經濟韌性工作小組」,並推出最高可獲10萬新幣的「企業應變補助金」。(中時資料照/劉宗龍攝)

童振源提供

臺灣遭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同爲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也被課10%「基準關稅」。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今天指出,新加坡政府已迅速成立「新加坡經濟韌性工作小組」,並推出最高可獲10萬新幣的「企業應變補助金」;鼓勵企業以調崗與技能提升來取代裁員,以維持就業穩定。5月也與歐盟簽署數位貿易協議,顯示其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快制度建構。

2025年,美國川普政府再度掀起保護主義浪潮,自4月起對幾乎所有國家課徵普遍性的10%「基準關稅」,並針對鋼鋁、半導體、汽車零件等戰略產業加徵更高稅率。8月起,美方更將互惠關稅提高至10%至41%之間,部分國家甚至被加徵懲罰性關稅。

童振源表示,新加坡與美國於2003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儘管如此,新加坡此次並未獲得豁免,仍須承擔10%的「基準關稅」。根據新加坡官方數據,2024年對美出口中,54.6%的產品將受到關稅影響,40.0%可望免於徵稅,另有5.4%屬於被課以更高稅率的品項。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總貿易額約爲GDP的三倍。美國則是其第三大貿易伙伴,2024年佔出口比重約11%。他說,短期內,部分企業趕在關稅生效前提前出貨,使2025年第二季非石油出口(NODX)同比成長7.1%。然而隨措施落實,7月NODX轉爲下滑4.6%,其中對美出口更暴跌42.7%,跌幅超出預期。

半導體產業對新加坡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約8%、佔新加坡總出口的三分之一,是經濟的核心支柱。若美方對半導體全面課徵100%關稅,將嚴重影響新加坡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定位。

此外,童振源分析,製造業、物流與港口服務,以及與外貿高度相關的金融服務業,也面臨需求下降、成本上升與不確定性加劇的壓力。再者,合規風險日益凸顯。美國已明言將嚴查透過第三國轉運規避關稅的行爲。新加坡作爲全球最大的轉口港,其傳統開放的營運模式,正遭遇更嚴格的監管檢視。

至於新加坡的迴應策略,他說,在外交與原則方面,新加坡政府在外交上保持明確立場。對美方單邊措施表達「深切失望」,並重申此舉不利於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的多邊體制。

然而,基於審慎考量,新加坡並未採取報復性關稅,以避免摩擦升級,併兼顧國內企業與消費者利益。同時,新加坡延續「政經分離」思維,持續深化與美國的安全合作,以確保雙邊整體關係的穩定。

此外,新加坡積極利用東協平臺推動區域協調,形成一致立場,並與美方展開建設性對話。在醫藥與高科技等關鍵領域,政府亦主動協商,爭取部分品項排除於加稅清單之外。

在國內韌性與扶助措施方面,童振源說明,在國內,政府迅速成立「新加坡經濟韌性工作小組」,由經濟部門、工商總會、僱主與工會共同參與,確保政策設計能兼顧企業競爭力與勞工利益。

主要措施包括:企業發展局推出「企業應變補助金」,爲期兩年,每家企業最高可獲10萬新幣,用於FTA合規諮詢、供應鏈調整與市場拓展;財政預算中則提供企業所得稅回扣與轉型支持。同時,新加坡工商總會發布《應對美國關稅手冊》,協助業者掌握實務操作。

在民生方面,政府透過社區發展理事會代金券、公用事業補貼等措施,減緩物價上升對家庭支出的衝擊;並透過「技能創前程計劃」強化勞工再培訓,鼓勵企業以調崗與技能提升來取代裁員,以維持就業穩定。

在開拓新市場與多元化方面,童振源指出,在外貿佈局上,新加坡已簽署並實施28個自由貿易協定,積極推動市場與協定多元化。去年底新加坡與日本展開航運數位化與綠色合作,今年5月與歐盟簽署數位貿易協議,顯示其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快制度建構。

在區域合作部分,新加坡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落實,以鞏固供應鏈韌性與擴大區域市場。

童振源認爲,這兩個機制相互疊加,進一步強化新加坡作爲區域貿易樞紐的角色。同時,政府引導企業拓展歐洲、東協及其他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部分製造商則選擇在美國境內設廠,以確保持續進入美國市場,藉此規避關稅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