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門診實行抗生素治療 急診病牀平均每日釋出3張

民衆持OPAT藥單至門診注射室,由護理人員施打抗生素。(馬偕醫院提供)

爲緩解急診壅塞,健保署今年8月起將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納入給付。馬偕紀念醫院早在今年1月就開始實行,累計至今已達325人次,平日每天可釋出3張急性病牀。一名102歲人瑞因輕微肺炎送往急診,經醫師評估並和家屬討論決定採用OPAT,連續5天到醫院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即可返家,不需在急診待牀及住院。

針對部分疾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可採用OPAT,病人每日返院接受一次靜脈注射,單次療程約3至5天。馬偕紀念醫院今年1月至今,累計執行OPAT達325人次,其中70歲以上病人佔4成,年紀最長爲102歲,治療5天的患者佔6成最多。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則豪指出,針對肺炎、尿路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軟組織感染)等病人,會由急診醫師評估是否可採OPAT,並和病人家屬說明及討論,通常會先詢問住家是否在附近,是否方便每天來醫院門診。

據他觀察,約有一半病人及家屬會接受OPAT,一名年約70歲的女性,因爲泌尿道感染須接受抗生素治療,但不想在醫院待牀,連續5天從汐止到臺北來門診治療,之後再回門診追蹤;至於不願接受OPAT的考量原因,以交通因素居多,例如長者臥牀、行動不便等,也有些人是因爲保險因素,仍希望採住院治療。

陳則豪提到,目前急診待牀時間仍長,尤其感染科、腎臟內科等科別,可能得等上3到5天,但在急診待牀可能不一定那麼舒服,如果病人有自主行動能力,或家屬可以每天帶病人往返,就很適合接受OPAT,每天來院約1小時,其他時間可在家休息。

陳則豪指出,大部分患者在完成一個療程後,即可順利轉成口服藥物治療,治療完成率超過9成,有效爲胸腔內科、感染科、腎臟科解決病牀週轉率的問題,平均佔牀率減少3.7%,相當於每日可以釋出3張急性病牀,轉爲收治更爲嚴重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

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主任郭建峰表示,對病人而言,可以在較爲舒適的注射室進行治療,減少住院醫療支出,確保治療過程安全性,顧及生活品質,可說是省去住院的不便、享有同樣的醫療照護,醫院端則可以更加靈活調度住院病牀的壓力,是立意良善的措施。

郭建峰提醒,OPAT雖具就醫彈性與便利,但治療過程仍須嚴格依照醫師指示,切勿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結束抗生素治療後,應返門診追蹤評估,若療程進行期間出現發燒、傷口紅腫或身體不適等症狀,應立刻返院就診,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