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不再躺走廊!石崇良擬明年推「急診專屬病牀區」接受治療
▲衛福部長石崇良。(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面臨急診壅塞,不時就會看到等待的病人躺走廊甚至滿到大廳,衛福部長石崇良今(7)日拋出新做法,讓急診不僅是隻有留觀,比照國外設置讓病人短期停留且可以真正接受治療的「急診中的病牀區」,將相關給付比照急性一般病牀,讓病人在急診停留過程中得到應有的照顧跟品質,預期明年實施。
石崇良是急診醫師出身,上任時即喊出最想解決問題就是急診壅塞、人力流失問題。石崇良今日於2025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以「醫療政策的未來挑戰:邁向永續與韌性的健康照護體系」爲題進行專題報告,其中針對急診壅塞提出精進策略,將改善急診觀察牀制度與照護品質。
石崇良說,有些短暫停留急診的病患,他們不見得需要住院、候牀,只要在急診一兩天就可以處理好,這樣對於醫療資源也是有效運用,讓更重症的病人可以優先住院。
石崇良說,現在規劃讓大醫院急診有專屬病牀區讓患者「短期停留」,且這些患者在急診不是隻有觀察,而是真的在接受治療,也避免出現急診候牀病患當走廊候牀。石崇良舉例,若是肺炎的病人就先打抗生素,觀察進展,如果沒有惡化、控制住,就先回家轉爲在宅或者門診打抗生素,不見得要住院,在急診就開始接受治療。
石崇良指出,急診專屬病牀區須有獨立空間、有固定的照護人力,一方面避免急診醫護得兩頭跑,一方面也可以讓醫院病牀效率更高。
石崇良也提到,過去急診觀察牀的費用低,健保署今年已經將費用提升,護理費比照急性住院的九成,讓醫院好好重新規劃,讓他更有效率的運作。而爲了鼓勵醫院設置,會比照急性一般病牀來給付醫師的診察費與護理費,讓病人在急診停留過程中得到應有的照顧跟品質,相關措施預期明年推出。
臺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表示,這項改革方向值得肯定,觀察牀「比照診療牀」給付的作法在國外行之有年,不過目的並非單純解決壅塞,而是讓病人留在急診期間也能獲得與病房相同的照護品質。陳維恭也補充,若病人因等牀必須留在急診,健保給付就應提高至病房水準,醫院纔有能力投入足夠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