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病人躺在醫院走廊 石崇良拋「觀察牀改短期住院」 防急診壅塞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午出席醫療活動座談會,拿着「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一書,迴應媒體提問。記者陳正興/攝影
急診壅塞難解,新冠疫情後尤其嚴峻,雙北各家醫學中心人滿爲患,病人爲等候住院,躺在醫院大廳「觀察牀」已是常態,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拋出政策方向,預計明年把觀察牀改爲「短期住院」,要求各醫院設置「短期停留單位」,收治只需短期治療即可回家的病人,並由專職護理人員照顧,改變現行急診護理師流動照顧病人的模式。
病人等不到病牀,在觀察牀等候數日時間,觀察牀無專屬護理人員,由急診流動護理師巡視照顧,且不少醫院觀察牀環境不佳,受限空間直接讓病人及家屬躺臥醫院大廳、走廊。
石崇良表示,他曾任急診醫師,依經驗許多急診病人不需長時間住院,若能在急診就開始治療,48、72小時後就能回家,把急診牀位從「觀察」改爲「治療」,可把住院牀位留給重症病人。
石崇良說,衛福部已將觀察牀護理費支付標準拉高,達一般急性病牀9成,讓醫院開始提升觀察牀品質,未來將要求醫院設置專屬空間,兼顧病人品質,並由固定護理人力照顧,提升病牀效能,這也可迴應急診醫界期待訂出「護病比」訴求,不用同時照顧來診病人及留置住院病人,也有助減輕急診護理人員壓力,明年將研擬調整健保支付標準項目,讓急診短期住院制度化。
現行急診觀察牀讓病人留在急診,觀察病情,等待最終診斷。石崇良表示,讓急診直接成爲治療場域,而非過渡階段,可提升一般病牀使用效率,以肺炎病人爲例,若在急診短期住院,施打抗生素,病情穩定後,不必再到一般病房住院即可回家,後續轉銜安排在宅醫療;因外傷送到急診病人,常有輕微腦震盪跡象,也可在短期住院病牀觀察,安排檢查、追蹤,若無異狀就讓病人回家。
石崇良說,短期住院未必需要設置在急診空間,也可在附近單位空間設置,不一定是病房形式,但需顧及照顧品質,林口長庚醫院有許多觀察牀,直接開始治療病人,而非等到住院再開始;臺大醫院配置有急診加護病房,在一般加護病房尚無空牀時,先安排病人在急診加護病房接受照顧,這些都是近似短期住院概念,未來將設法讓短期住院制度化。
衛福部日前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新制,尿路、軟組織感染及肺炎等輕度感染症病人,可在門診完成抗生素注射後返家,減少佔牀。石崇良說,依臺大醫院統計,實施OPAT新制2個月內,該院原先需要住院的急診病人,17%不必留在醫院,可讓醫院更有量能收治重症病人,基於這項成效,提出短期住院概念,盼再提高病牀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