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良喊最想解決「急診壅塞」 5措施拚分流、擴大住院量能

▲準衛福部長石崇良出席「行動創新AI內閣2.0」記者會。(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準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今(28)日面對媒體談及最想解決的問題,本身是臺大醫院急診醫師的他首要點名「急診壅塞」,因爲這與國內醫療韌性息息相關,將透過患者分流、強化家醫計劃、失能者照護區域聯防、居家照護擴大住院量能、改善護理人力等5大面向着手。

石崇良今日上午赴行政院參與「行動創新AI內閣2.0」記者會,強調未來有很多問題、挑戰需要更加速去克服,會持續傾聽民衆、醫護人員還有產業界聲音,來積極迴應、解決問題、加速改革,落實健康臺灣國策願景。他下午則與媒體見面,談未來施政方向。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需面對的問題很多,主要有三個重要議題都跟韌性有關,分別是醫療韌性、心理韌性以及社會韌性,就醫療韌性部分最優先處理的就是急診壅塞,如果急診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臨時有問題發生恐怕無法有足夠量能因應。

「我是從急診來的,當然最希望能夠解決的就是長期急診壅塞的問題」石崇良坦言,急診問題複雜,但是可以一步一步解析。統計顯示,急診檢傷分類約有20%屬於嚴重的一、二級患者,70%爲檢傷第三級,剩餘則是四到五級;其中僅有一、二級住院率高,其餘8成是不用住院可以回家病人。輕症個案雖然不會住院,但是進入急診還是會造成負擔,影響處置效率,加重負荷造成醫療人力過勞。

石崇良說,解決急診壅塞首要就是「分流」,例如針對假日急診壅塞,健保署已提出「假日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UCC)」試辦計劃,未來也研擬鼓勵基層診所假日開診。

第二則要「強化家醫計劃」,讓慢性病個案不要因爲控制不良而跑急診。第三針對失能者,如機構、居家照護個案過去經常因爲急性變化往醫院送,造成急診照顧負荷,要強化收案機構或者居家個案的緊急處理能力,要用「區域聯防」的方式照顧。

第四是「住院量能擴大」,石崇良說,國內去年推動「在宅急症照顧」,今年8月健保給付「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來降低住院需求,擴大病牀的週轉率,接下來還有早期出院模式,穩定後轉居家或者門診治療等。

最後則是「護理人力」,石崇良指出,此爲醫院開牀最大瓶頸,因爲人力不足導致關牀,健保今年推動醫院個別總額制度就有針對醫院增加病牀、增聘護理人力,做明年總額的基期保障。

石崇良也提到,衛福部先前護理人力12大改革措施會繼續做,但也要檢討成效,例如護病比達標有獎勵,但如果是透過關牀來達標,就喪失本意,所以醫院如果是增加人力、增加開牀達標,和關牀達標獎勵應該要不同,後續會着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