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急診壅塞 桃園推監控平臺
桃園11家急救責任醫院有6家急診常壅塞,桃園市衛生局設置「急診壅塞指數監控系統」,可即時瞭解急診人力狀況,最快9月會有成果。(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11家急救責任醫院有6家急診常壅塞,桃園市衛生局設計「急診壅塞指數監控系統」,11家急救責任醫院也願意配合,將可線上即時監控急診狀況,若量能接近滿載就會示警,最快9月底可見成效。
審計處報告指出,病患在急診室暫留48小時以上案件比率,可評估醫院對急診病患處置效率,若低於所屬業務分區或全國指標值,代表急診病患在急診室滯留時間較合理。桃園市的林口長庚醫院爲20.9%、天晟醫院21.71%、國軍桃園總醫院16.45%、衛福部桃園醫院11.42%,都高於去年第3季全國指標值5.87%、北區業務組指標9.29%,桃園醫院整體病牀管理與急診處置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衛生局應協助醫院舒緩、改善急診壅塞狀況。
桃園市衛生局坦言,林口長庚、部桃、國軍桃園總醫院、聖保祿、聯新國際和敏盛6家醫院較常見急診雍塞,除設立市立醫院能增加醫療量能外,也希望透過線上平臺改善。
衛生局提到,雖然衛福部有醫院的急診收治人數、全院病牀空牀等即時資訊,但無法反映全貌,桃園設計急診壅塞指數監控系統,可將急診即時人力資訊和患者傷病等級分類,可計算出代表醫院急診收治量能的數字,若數字顯示服務量能接近滿載,就會向醫院、衛生局示警,提醒醫療院所要有所因應。過去醫院可能僅內部知道急診狀況,未來衛生局也能即時瞭解情況,若發現急診長期負荷過重就能主動關心。
衛生局表示,該標案已在8月21日標出,由界橋股份有限公司以92萬元得標,最快9月底能見到成果。衛生局說明,最大難處其實是各醫院使用系統不同,但協調後11家急救責任醫院也願意提供參數,透過程式整合成1個平臺。但該分數若實際上線,並非是各家醫院的急診量能比較,而是視規模「自己和自己比」,舉例上限是20分,規模小的A醫院18分將近滿載,規模大的B醫院18分可能還有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