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專家:應設更多監測點精準掌握潰壩時間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溢流,大水衝進光復市區,已造成14人死亡、34傷,失聯124人。記者劉學聖/攝影

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發生溢流,洪水夾帶砂石沖毀下游馬太鞍溪橋,臺9線光復北上交通中斷,也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專家表示,堰塞湖最終的命運就是潰壩,水利部門能做的就是之後設置更多監測點,並儘可能掌握崩潰時間點,也強調馬太鞍溪屬中央管河川,花蓮縣政府近幾個月已做了該做的應變措施,不樂見災害當下的權責問題泛政治化。

外界關注爲何堰塞湖溢堤前不能透過相關壩頂工程引流減少蓄水量,林保署表示,因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人員都無法以步行到達,必須倚賴空勤總隊直升機接運始能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工程重機具無法運抵。即使不會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推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溢流,以工程手段介入根本在技術上與時效上無法達成,最後評估不可行。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名譽教授高家俊表示,水壩工程的覆土都須要把土夯實,例如曾文水庫就是土石壩,中間有一層是不透水的黏土層把水隔開,兩邊再用土夯實,使其可以承受水壓和重量,這是很嚴謹的施工過程,但堰塞湖是因爲山崩、土石流等堵塞了河谷和河牀而形成,壩體有土有石頭還有空隙,幾波大雨下來可能就完全沒辦法控制,因此堰塞湖最終的命運就是潰壩,水利部門能做的事只能儘量設置監測點並掌握崩潰時間點。

高家俊指出,花蓮溪屬中央管河川,馬太鞍溪則是花蓮溪的支流,相關防洪、治理其實都是中央權責,堰塞湖壩體本身能否穩定也是中央的工作,這也是爲什麼行政院會指示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花蓮縣政府的權責則是負責下游應變措施,包含監控、疏散居民等工作,這次也事先撤離民衆,地方已經做了該做的應變措施,沒什麼好吵的。

高家俊說,縣政府的水利部門從業人員和中央經濟部水利署,雙方之間的聯繫理當相當足夠,防洪救災沒必要泛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