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黃河口丨集中供冷:城市降溫的綠色革命

隨着北方氣溫持續攀升,濟南市於5月15日正式開啓夏季集中供冷試點,覆蓋23萬平方米的高密度區域。這一舉措不僅是傳統供冷模式的革新嘗試,更標誌着我國城市能源管理向低碳化、集約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從集中供暖到集中供冷,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級與低碳發展的堅定步伐。

集中供冷系統通過區域能源站集中製備冷水,再經由管網輸送到各個建築,相比傳統每棟建築自建中央空調系統,正如冷熱聯供公司負責人所言,集中供冷可節約大量土地資源,避免冷卻塔的重複建設,減少城市熱島效應,集約化模式優勢盡顯。數據顯示,高效節能機組的能效比分散式空調系統高出30%以上,這意味着在提供同等冷量服務的同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這種模式無疑爲城市減碳提供了可行路徑。

事實上,濟南的探索並非孤例,集中供冷也並非全新概念。早在2000年,我國就曾出臺政策鼓勵發展集中供冷,但受限於技術、成本和觀念等因素,推廣進程緩慢。如今隨着技術進步和環保意識提升,集中供冷終於迎來發展契機。從經濟角度看,雖然初期投資較大,但長期運營成本低於分散式空調系統;從用戶體驗看,室內溫度更穩定,避免了傳統空調帶來的噪音和乾燥問題。這種“規模效應”正是城市公共服務集約化優勢的生動體現。

誠然,集中供冷的推廣必然也面臨現實挑戰。例如,管網建設的高額投資、用戶習慣的培養、差異化需求的滿足等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解決。但正如當年集中供暖從北方走向南方一樣,新技術、新模式的普及往往需要經歷一個認知和接受的過程。關鍵在於能否建立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和運維標準,確保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讓用戶真正感受到集中供冷的性價比和舒適性優勢。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集中供冷代表着城市能源系統智慧化轉型的方向。未來,或許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根據天氣變化和用戶需求智能調節供冷量,與電網協同,在用電高峰時段通過蓄冷技術實現“削峰填谷”,從而提高整個城市能源系統的韌性和效率。

濟南的集中供冷試點猶如一顆種子,孕育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可能。從各自爲政到系統協同,從資源浪費到集約利用,從高碳排放到綠色低碳,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這場“降溫革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技術的推廣,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轉變。在這個全球變暖日益加劇的時代,集中供冷或將成爲綠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成爲未來智慧城市的標配,爲居民創造更舒適、可持續的生活環境。(大衆新聞記者 張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