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黃河口|東營“祭祀桶”流動上崗,融俗於城市文明
清明時節,東營市中心城區悄然掀起一股文明新風 ——“祭祀桶” 流動上崗,巧妙地將傳統祭掃習俗與城市現代文明深度融合。
在東營區,充分考量市民祭祀的高頻區域,於64處市民祭祀需求密集的社區廣場、交通路口等地,精準投放301個臨時 “祭祀桶”。其中,巧用廢舊資源,75個由廢舊垃圾桶改造而來的“祭祀桶”醒目地集中在附近主要道路十字路口,居民一出家門或路過街口,就能便捷地使用,極大地順應了民衆傳統祭掃心意。
不僅投放到位,保障措施也緊跟其上。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精心組建專職巡查隊伍,安排專人值守現場,耐心引導市民文明祭祀,提醒市民規範焚燒、將紙灰入桶。同時,建立了“人工 + 機械”雙循環保潔機制。環衛工人實時清理殘留物後,深度保潔車立即跟進作業,有效控制了揚塵污染,確保路面無積灰、見本色,讓城市環境不因傳統祭祀而蒙塵。
與此同時,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也積極行動,在全區116處點位有序放置304個文明祭祀桶,爲市民祭奠先人、寄託哀思暢通渠道。相關部門呼籲廣大市民按照擺放位置進行祭掃,並在祭祀活動結束後,仔細檢查四周有無未熄滅的火源,及時清理未燃盡的香燭、菸頭和灰燼,做到人走火熄,防止灰燼復燃飛火引發火災。
自去年“祭祀桶”初次登場,其對城市管理的助力有目共睹。東營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監察支隊東城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隨地焚燒現象如今已大幅減少,火災隱患顯著降低,綠化帶、人行道等區域曾頻繁出現的不文明祭祀行爲更是得到有效遏制。值得一提的是,基於過去一年實踐經驗,相關部門摸索出流動調整策略。哪裡民衆祭祀需求攀升,“祭祀桶”就迅速流向哪裡,動態滿足市民需求,真正做到貼合民俗、服務民生。
“祭祀桶”的流動上崗,無疑是東營中心城區推動文明祭祀的點睛之筆。它既貼心守護着民衆對先人的思念之情這一傳統習俗,又以務實之舉捍衛城市的整潔、安全與文明風貌。在這個飽含追思的清明,讓我們攜手以綠色、安全、環保的文明祭掃方式,讓傳統民俗在城市的日常裡穩穩紮根,與現代文明和諧共處。(大衆新聞記者 張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