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黃河口|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從“彩禮革命”看鄉村治理現代化

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地方的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依然存在。針對這一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整治要求,這釋放出推進移風易俗、深化鄉村治理的強烈信號。然而,破除陳規陋習不僅需要外在的規範和約束,更需要內在的思想轉變和文化浸潤,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的蔓延,折射出社會價值觀念的扭曲。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社會治理的深層困境:傳統道德約束力弱化,現代文明規範尚未完全建立,導致一些陳規陋習藉機擡頭。

東營市在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注重德治教育,通過開展道德講堂、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通過“紅白理事會”等羣衆自治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羣衆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同時,創新性地將移風易俗與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相結合,形成了系統化的工作機制。

東營經驗的核心在於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道德教化、典型示範,培育文明新風;另一方面,運用法治手段,對突出問題進行規範整治。在這個過程中,東營市還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通過黨員幹部的示範引領,帶動廣大羣衆自覺抵制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這種“軟硬兼施”做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沒有采取簡單的行政命令方式,而是注重發揮羣衆主體作用,通過示範引領、文化浸潤等方式,讓文明新風逐漸深入人心。

推進移風易俗,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在具體措施上,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可以通過設立“紅黑榜”、開展文明家庭評選等方式,激發羣衆參與熱情。同時,要注重發揮基層黨員幹部、致富帶頭人等羣體的示範作用,帶動形成良好風氣。建立長效機制是確保整治效果的關鍵。要將移風易俗納入鄉村治理體系,與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工作統籌推進。通過持續努力,讓文明新風成爲羣衆的自覺行動。

移風易俗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需要久久爲功、持續發力。東營的實踐啓示我們,只要堅持德治法治相結合,注重發揮羣衆主體作用,就一定能夠化風成俗,培育文明新風。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推進移風易俗不僅是對陳規陋習的整治,更是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大衆新聞記者 曹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