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科技新模式 守護中國糧倉

熱門話題

大陸央媒《工人日報》近期報導,一粒米背後,是科技賦能深刻變革。在晾曬、倉儲、加工、運輸過程,無人機在糧倉外飛行巡視,機器人在糧倉內行走巡檢,AI分析蒐集數據學習糧情規律預判風險,糧食流通領域智慧化升級,正重塑傳統模式,定義綠色智慧儲糧新模式。

數位化管理的便利性與綠色理念,在糧庫日常監測中體現。「以前手寫臺帳很費時間,現在通過手機或監控平臺,遠端就能即時查看倉外溫、倉內溫和平均糧溫,以及糧食水分、倉內氧氣濃度、害蟲密度等關鍵指標,實現了無紙化的進步。」湖南湘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蘭溪庫保管員林勇順說。

衆多監測指標中,害蟲防控智慧化升級同樣凸出。「現在的滅蟲設備不僅能實現安全綠色殺蟲,還能採集蟲害數據構建數據庫,通過AI分析學習糧庫害蟲的發生規律。」中科芯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錢丹丹道,「這使得我們能提前預測風險,實現從『被動滅蟲』到『主動防控』跨越。不再坐等蟲害暴發,而是精準預判高發期和高發區域,提前布控,就像給糧倉裝上了『蟲害天氣預報』。」

據指出,這套多參數糧情智慧AI監測系統,集「智慧終端機+物聯感知+儲糧AI大模型」於一體,以「端-邊-雲」協同架構爲核心,創新性地將儲糧害蟲多光譜誘捕、AI視覺識別、智慧傳感與糧情大數據分析深度融合,打造「無人值守、主動預警、綠色防控」的數位糧倉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新模式。

大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儲運研究所所長張忠傑表示。今年4月糧儲局印發《關於開展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示範工作的通知》。目前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超過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超過5500萬噸。在技術應用過程中,關於糧食減損仍有工作要做。

由於地域廣闊,儲糧生態條件差異大、倉型種類多、倉房建設條件不一、不同糧種儲藏特性存在差異等原因,各地對綠色儲糧技術需求存在差異,綠色儲糧新技術應用還存在組合優化配置探索少、集成度不高,區域針對性系統性不強、單項技術應用效能不顯著和成本偏高等瓶頸問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