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東】 科技賦能"藍色糧倉" 威海加快構建海洋產業創新鏈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8日訊(山東臺綜合廣播 高荇)向海圖強,科技先行。威海以海洋爲現代科技“新戰場”,加快海洋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科學佈局、集聚配置海洋科技資源,爲海洋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榮成市北部海域,“漁機1號”綜合試驗平臺巍然矗立。這座集養殖新品種開發、工業養殖模式研究及試驗觀測等於一體的國內首個封閉式艙養系統綜合試驗平臺,搭載了多個智能化尖端系統,可實現自動換水、精準投喂,虹鱒、大黃魚等試驗品種的成活率高達95%以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金鋮告訴記者:“你看艙口有這麼多杆子,這些都是這個(養殖)艙的照明系統,通過調節光照來讓魚達到更好的生長情況。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智能化的吸魚泵,在魚達到成熟期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吸魚泵,像吸塵器一樣的原理,把魚從艙裡面抽到運輸船上面。”

在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傳統漁業技術革新的同時,威海加快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位於威海遠遙淺海科技灣區的國家海水利用工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成功攻克了反滲透膜、高壓泵和能量回收三大“卡脖子”技術。目前,這些技術成果已在遠洋漁船、近海島嶼、海上平臺等場景推廣應用,漁船海水淡化成本降低20%左右。威海市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衝說:“我們現在目前已經服務於榮成大約有40餘艘漁船的海水淡化設備,同時爲近百艘的海水淡化遠洋漁船提供運維保障服務。

周衝還告訴記者,在實現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高國產化率後,他們又轉向分質供水研究,通過差異化後處理技術滿足漁船多元用水需求,開啓海水淡化從“量”到“質”的升級。他說:“通過分質供水技術,對於水進行一個分質的管理和處理,我們的做飯用水可能添加一些礦物質,來保證口感。你像對於我們設備用水,可能一級反滲透的用水電導率還偏高,我們通過多級反滲透,將設備電導率降低,降低產水對設備系統的影響。”

向創新要動力,向海洋要效益。目前威海已培育涉海科技創新平臺410家,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5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50家。隨着海洋創新生態鏈的不斷完善,威海正逐步構建起“科技引領、企業主導、協同發展”的海洋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