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重大利好!今年4.4萬億元專項債,這一領域被重點關注丨21政府工作報告深解讀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張敏 深圳報道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這一表述被認爲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亮點之一。對於樓市風險的防範和化解而言,尤其具有積極意義。
在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時,與房地產有關的內容主要被安排在防風險的工作大項下,說明防風險仍然是今年房地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提出,“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
對存量土地和商品房的收儲,被認爲是防範化解房地產風險的有效措施。
根據華泰證券的一項統計,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存量閒置的未開工土地計容建築面積或達到12.6億平方米。若根據華泰證券對2025年全國新開工面積的測算(6.03億平方米)爲基數進行計算,可供新開工的週期約爲2.09年。
但該機構同時表示,考慮到部分“閒置土地”的地段和資質不佳,實質開發價值較低,因此簡單按新開工面積去計算去化週期參考意義有限,加之部分土地可能面臨開工後又停工,各地的實際閒置土地庫存壓力可能更大。
從樓市風險的角度進行簡單測算,這些閒置土地沉澱的資金量可達萬億級。若再算上已開發未完工、已完工未銷售的部分,存量土地和存量商品房帶來的資金壓力更是龐大。
去年四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在一攬子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出現升溫,但考慮到樓市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的大背景,單獨依靠市場層面消化庫存,進而化解風險,力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對存量土地和商品房的收儲,顯得尤其重要。
在21世紀經濟報道的調研中,不少房企人士也表示,政府出面收儲存量土地和商品房,是解決企業債務壓力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收儲存量土地和商品房,被認爲是“政府下場調節供需”的重要舉措,其對於平衡樓市供需關係、穩定市場預期也有着積極效果。
去年11月11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標誌着擱置了五年的土地儲備專項債正式重啓。年末,監管部門再度明確擴大專項債的使用範圍,允許用於土地儲備、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今年以來,各地紛紛推進該項措施。2月下旬,廣東發行307億元專項債用於回收閒置存量土地。在這方面,廣東已成爲走在最前列的省份,也爲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
事實上,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專項債四個重點用途中,有兩個涉及房地產。這一情況本身就足以令房地產從業者感到振奮。再考慮到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增加5000億元,用於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的額度,大概率會繼續提高。
因此可以預見,這項政策將在今年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對於樓市風險的兜底和化解,有望產生積極效果。
當然,房地產風險的化解並非一蹴而就,各項穩樓市措施也需整體推進。專項債收儲土地與存量商品房,需要與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等進行協同配合,再加上促進樓市止跌回穩的有力舉措,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