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聚焦這些投資機會|兩會關注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際金融報》記者獲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對《政府工作報告》展開深度解讀,普遍認爲政策基調“積極有爲”,財政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釋放穩增長信號。

多家公募機構表示,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成爲核心關注點。全年投資主線或圍繞政策支持的“擴內需”與“新質生產力”展開,權益市場接下來將會有結構性機遇。

釋放更積極信號

在宏觀政策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打好政策‘組合拳’”。

對此,多家公募機構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政策符合預期,且更加積極。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爲,財政政策符合預期,貨幣政策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論調,強調適時降準降息,預估時間順序上降準會先於降息,但定調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

長城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儲雯玉認爲,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赤字率突破3%的隱形約束升至4%,貨幣政策也強調要“適時降準降息”。內需端,將以擴大內需爲核心抓手,通過消費爲主體拉動經濟增長。科技端,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爲政策重點,旨在增強長期增長動能。地產端,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具體到投資中,更加關注財政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定調和行業政策的落地情況。”儲雯玉表示。

國泰基金相關人士分析稱,對比去年兩會以及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今年財政發力的強度有所增強,地方層面仍以防範債務風險爲主,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投資任務將更多由中央承擔。預計貨幣政策寬鬆方向不變,但需把握節奏。

南方基金相關人士認爲,《政府工作報告》中貨幣政策定調與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保持一致,延續“適度寬鬆基調”,強調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未來進一步寬鬆的空間值得期待。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2024年通過創設互換便利、回購增持再貸款等工具,推動市場活躍度顯著上升,今年或有望看到相關政策工具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從財政擴張力度和貨幣政策節奏看,不是大體量的強刺激,而是以化債、促消費、強科技、穩資產爲重點的託底發力,又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間,以應對外部關稅和匯率衝擊,因此整體有利於經濟增長和風險偏好的修復。”創金合信基金首席宏觀分析師甘靜芸表示。

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認爲有四個方面的看點: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二是注重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三是強調優質供給和創新。四是擴大消費範圍。

擴內需是主攻方向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2025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中提及,“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對此,多家公募對消費板塊未來表現相對看好。

對於爲何將“擴內需”安排在工作任務之首,陳顯順認爲,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看出,2024年消費問題較爲突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將擴大內需作爲主攻方向,是解決問題的必然選擇。

“內需主導、消費引領的模式有助於擴大內需,改善經濟增長信心。同時,內需也是應對外部衝擊的有效避風港。”陳顯順表示。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十大任務中將擴大消費、提升投資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財政支出更加傾斜於擴消費。

富國基金相關人士認爲,擴大內需是首要任務,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是主要抓手。對於今年而言,該機構人士表示,在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全球貿易環境趨於嚴苛的背景下,擴內需政策加碼既是主觀意願,也是客觀要求。隨着增量政策的陸續落地,將帶動國內有效需求的回暖,也有望推動消費板塊的估值擡升。

國泰基金相關人士認爲,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拉動服務消費偏向供給創造需求。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從根本上支持消費。

在“擴內需”的背景下,儲雯玉認爲,家電、汽車、消費電子等板塊有望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及消費升級需求。

除了提振消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

富國基金表示,在明確政策支持和產業趨勢向上的共振下,人工智能有望進一步賦能千行百業,積極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充分結合,跑出中國的加速度。

市場有結構性機會

當下,投資者更關心目前的權益市場走勢如何,從上述多家公募機構的反饋來看,全年的投資佈局主要圍繞政策支持的科技以及消費領域。

“在投資主線上,我將專注於算力部署和AI(人工智能)應用領域,致力於在雲端算力、本地化部署以及端側應用中發掘商機,關注AI應用的入口價值。”儲雯玉表示。

儲雯玉認爲,近期,海外算力鏈經歷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可利用GTC大會這一契機,觀察最新的技術發展動態,以尋找合適的佈局時機。

國泰基金認爲,全國兩會落地可能會帶來政策博弈的資金退潮,導致3月行情震盪,但維持中期看好A股投資機會的判斷。

甘靜芸對A股主流指數整體偏樂觀,“當前以風險偏好修復的結構性行情爲主,預計隨着增量財政政策的發力,以及貨幣政策的相機決策,經濟復甦的數據逐步確認,權益市場行情也將由風險偏好向盈利順週期擴散”。

從結構上來看,國泰基金認爲,兩會前的主線行業在會後往往仍有絕對收益,TMT(科技、媒體和通信)板塊行情仍有望延續。

具體來看:“一是短期在科技方向估值偏高的情況下,看好產業基本面較好的新能源、汽車等核心資產;二是特朗普上臺後政策節奏快於市場預期,全球資產波動明顯加大,看好黃金作爲風險對衝的主要選擇;三是中期繼續看好今年科技成長的主題行情,包括國內AI算力和應用、機器人。”

甘靜芸預計科技主線是全年重點,但短期面臨交易層面的調整壓力。整體來看,在結構上關注政策重點提及的以舊換新、服務消費和新型消費的支撐,以及科技領域的AI+。

甘靜芸表示,順週期資產的擴散需要等待經濟數據的進一步確認,短期紅利類資產已進入值得關注的配置窗口期,且在利率低位震盪環境下,股息率溢價處於高位,具有長期配置價值。

李湛表示,後續關注出口以及外部政策的變化對國內政策節奏的影響,以及科技創新和反內卷相關政策給資本市場帶來的投資機會。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作者:夏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