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32次出現的“消費”,意味着什麼?|兩會關注
2025年全國兩會上,消費議題再度成爲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出現了32次,今年要完成的十大任務中,也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首位。
32次,第一條,足見消費對於當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談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以往的區別,上海財大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欣認爲,“以往報告提補短板,主要是指補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礎設施的短板,這次明確提出要加快補消費短板,意味着國家資源投放思路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爲3.5%,低於整體經濟增速。反映消費價格的CPI在去年同比增長0.2%,也低於預期。
“從宏觀環境和條件來看,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在上升,國內總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費不振問題比較突出,所以需要宏觀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這是現實需要。”《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指出,今年報告中打破了“消費是慢變量”的常規,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強調促消費和擴投資之間要形成互動。此外,陳昌盛還提到,要更大力度穩住樓市股市。樓市股市是經濟運行的重要“風向標”,房地產是老百姓資產最大的一部分。樓市股市穩住了,就可以釋放財富效應,也可以更好地提振消費,更好地促進價格溫和回升。
三管齊下提振消費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其中,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涉及到十個方面。具體包括:
1、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2、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3、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4、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5、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
6、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
7、完善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
8、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健全縣域商業體系。
9、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
10、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其實是從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三方面來共同發力。”《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副司長黃良浩歸納道。
黃良浩解釋稱,首先是提升消費能力,最基礎的是要讓居民“有錢消費”。《政府工作報告》就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其次是增加優質供給。有需求但有效供給不足,也是影響消費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經濟循環的角度講,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所以要積極破解消費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更好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
其三是改善消費環境。黃良浩表示,這意味着要重點解決大家反映突出的消費問題,改善消費體驗,提升消費意願。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還指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針對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制定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會盡快出臺實施。
夯實底氣,讓居民“能消費”
《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條涉及消費領域的舉措引發了企業家與專家的熱烈討論。
“收入有預期,消費纔有底氣。”寧夏吳忠市委書記王學軍提出,要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的就業支持力度,通過落實穩崗返還、稅收優惠、就業補貼等政策,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爲居民持續提升消費意願夯實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來伊份總裁鬱瑞芬指出,可以通過強化就業培訓,穩定居民收入預期等方式,構建“想消費、敢消費、能消費”的長效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關注到農村居民的購買力不足的問題,建議提高農民養老金,以擴大內需推動鄉村振興。其進一步指出,從消費人口結構來看,農村居民的購買力不足是消費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農村老人壓抑需求省吃儉用,養老金的提升有助於釋放他們的消費需要,激活消費鏈條。同時,提高養老金有助於減輕子女贍養父母的壓力,令他們消費時減輕後顧之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鍾瑛指出,建議通過收入分配改革、降低房貸利率、完善社保體系精準施策,短期可通過消費券和降息刺激需求,長期需構建“收入增長—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良性循環。
去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券發放策略取得顯著效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爲居民夯實消費底氣。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指出,“以舊換新”極大提高了居民消費熱情,未來應進一步提高政策效能、擴大覆蓋範圍,從而更好地提振居民消費能力和願望。不少代表和委員建議擴大消費補貼範圍,例如全國人大代表田軒希望,“未來文旅、健康、養老、體育、出行等,都可以納入補貼範圍”。中國服裝協會定製委員會副主任崔樹彬提議可以向民生消費品類傾斜,例如發放服裝或其他生活用品消費券。
促進升級,讓居民“願消費”
春節電影《哪吒2》的現象級火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大衆對優質文化產品的消費熱情。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要提高文旅消費、賽事消費、服務消費等新興領域的消費潛力。
如何提振消費?“好品質、好服務纔是硬道理”。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在3月6日會議上指出,近10年實物消費的增長速度在放慢,而非實物的服務類消費在不斷增長,意味着消費結構在加快轉型升級。上海去年重點提出要加快推動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目前已經取得較好的成效,以去年舉辦的中國F1大獎賽爲例,短短四天時間吸引了約20萬觀衆,帶動旅遊、購物、住宿、交通等周邊消費約14億元。
賽事經濟的消費潛力得到印證,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丁亞琳建議,未來可以把比賽下沉到縣城、鄉鎮;深化“賽事+”和“+賽事”的融合,構建體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對企業而言,要承接住消費熱情,還得進一步提升自身產品實力和服務能力。
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兼執行董事周兆呈表示,報告中明確提出“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政府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的第一條,並提出“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這爲餐飲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爲餐飲企業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徑指引。周兆呈表示,2025年海底撈將緊跟政策步伐,繼續推動餐飲服務創新的“紅石榴計劃”,持續開拓多元化消費場景,不斷爲消費者創造溫暖、快樂的消費體驗。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認爲,今年以舊換新政策的加力和擴圍,意味着補貼力度加大、範圍與品種增多,這無疑是消費者與企業的重大利好。對於家電企業而言,這是拓展市場、推動產品升級的絕佳契機,海信將積極響應政策,持續優化產品,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
消除顧慮,讓居民“敢消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讓居民消費沒有後顧之憂。
多位代表委員談到了“預付式消費”,這在健身、美容美髮等行業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消費形式,但商家“霸王條款”“暴雷跑路”後維權不易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認爲,此類現象主要的問題在於監管缺位、准入門檻缺失和退出機制失範。其建議,可以建立全國性儲值消費預付資金強制存管制度;設立全國統一的預付資金監管平臺。消費者可通過平臺查詢賬戶餘額、消費記錄及商戶信用狀況,若發現商戶經營狀況異常,系統自動觸發預警並暫停資金劃轉,形成事前可查、事中可控、事後可溯的閉環監管;並且強化退出責任追究,要求開展儲值消費經營的商戶,在經營狀況惡化、考慮終止營業時,必須提前一定週期向市場監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示剩餘預付資金的善後處置辦法。
全國人大代表陳達建議,用好數智手段,讓消費者掃碼可見企業信用檔案、租約期限、投訴黑榜,用市場機制倒逼行業洗牌。
電商消費也是目前居民重要消費渠道之一,但低價擾亂市場、假貨難鑑別等問題也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全國人大代表顧祥悅建議,可以通過完善價格監測與干預機制、強化稅收監管與數據共享、規範直播帶貨與授權管理、加大假貨打擊與維權等方面,加大對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